跳至主要内容

愛的欠缺

1、
人為什麼要追求顯耀的身份?對此問題的回答幾成共識:要言之,無非是祈財、求名和擴大影響.
然而,有一個顯然不為權勢規則所關注的字眼卻能更準確地表述我們心中的渴慕,那就是「愛」.衣食一旦無憂,累積的財物、掌控的權力就不再是我們在社會等級中追求成功的關鍵要素,我們開始在意的其實是顯耀的身份為我們贏得的「愛」。金錢、名聲和影響只能視為「愛」的表徵——或者是獲取愛的途徑——而非終極目標。
「愛」這一字眼,一般用於表述我們想要從父母或愛人那裡得到的東西,怎麼可以用來描述一種我們求之於社會,並受之於社會的訴求呢?也許我們應該同時在家庭、兩性和社會三種範疇中尋求愛的定義,把它視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尊重,以及對其存在的關注。獲得他人的愛就是讓我們感到自己被關注——注意到我們的出現,記住我們的名字,傾聽我們的意見,寬宥我們的過失,照顧我們的需求。因為這一切,我們快樂地活著。你可以認為,與社會身份相關的「愛」有別於兩性之間的愛,譬如它不具有「性」的成分,婚姻也不是其歸宿,而且其施與者也通常有附帶目的,然而,你並不能否認這種愛的接受者一樣能沐浴在他者關懷的目光裡,倍感呵護,就像忘情於愛河中的情侶。
我們慣常將社會中位尊權重的人稱之為「大人物」,而將其對應的另一極呼之為「小人物」。這兩種「標籤」其實都荒謬無稽,因為人既以個體存在,就必然具有相應的身份和相應的生存權利。但這樣的標籤所傳達的資訊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對處在不同社會地位的人是區別對待的。那些身份低微的人是不被關注的——我們可以粗魯地對待他們,無視他們的感受,甚至可以視之為「無物」。
由身份卑微所帶來的影響不應該僅在物質層面上進行思考。他們的痛苦也很少,只是一種物質意義上的不如意;相反,只要能夠維持生計,他們的痛苦就遠遠不止物質上的局限,而主要在於他們意識到了自己身份的低下危及自尊感。只要不覺得羞辱,人完全可以長期過著艱苦的生活而毫無怨言,如士兵和探險家們,他們願意過著一種極其艱苦簡陋的生活,其物質之匱乏遠甚于現今社會上那些最窘困的群體,然而,他們能熬過一切的苦難。為什麼會是這樣呢?因為他們清楚自己受到他人的尊重。
同樣,由顯耀的身份所帶來的東西也不僅僅局限在財富上。一些非常富足的人仍孜孜以求地聚斂財富,儘管他們所擁有的已足夠供其後五代人揮霍之用。如果我們堅持以理性的財務視點來分析他們,也許會對他們的狂熱感到難以理解,但是,如果我們看到在積累財富的同時,他們其實也在贏取他人的尊重,我們就不會奇怪了。很少有人只是一味地追求高雅情趣,也很少有人只是耽溺於奢華享樂,但我們每個人都渴求一種生存的尊嚴。因此我們可以大膽假設,如果未來社會是憑著積攢小小的塑膠圓片(而非金錢)來獲取他人的愛,那麼,要不了多久,這種我們現在看來毫無價值的小玩意就會成為所有人追求和渴望的焦點。

2、
亞當.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論》(1759)中說:「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辛苦勞作、來回奔波到底為了什麼呢?所有這些貪婪和欲望,所有這些對財富、權力和名聲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難道是為了滿足自然的需求?如果是這樣,最底層的勞動者的收入也足以滿足人的自然需求。那麼人類的一切被稱為‘改善生存狀況’的偉大目的的價值何在?」
「被他人注意、被他人關懷,得到他人的同情、讚美和支援,這就是我們想要從一切行為中得到的價值。富有的人忘情于財富,是因為財富能夠自然而然地為他吸引世界的目光。窮人則完全相反,他們以貧窮為恥。他們感覺到自己生活在世界的目光之外。一旦感到自己被世界所忽略,人類天性中最強烈的欲望將必然難以得到滿足。窮人進出家門都不為人所注意,即使在鬧市,他也會像獨處在家一樣默默無聞。而名流顯貴們則不然,他們一直為世界所矚目。所有的人都渴望能夠一睹尊顏。他們的行為成為公眾關心的對象。他們的片言隻語、舉手投足都不會被人忽略。」

3、
每一個成年人的生活可以說包含著兩個關於愛的故事。第一個就是追求性愛的故事,這個故事已經廣為人知,並且得到人們詳盡的描述,構成了音樂和文學的根本主題,被社會普遍接受和讚頌。第二個就是追求來自世界之愛的故事,這一故事更為隱蔽、更加讓人難為情。人們提到它的時候往往採用刻薄的、諷刺的語言,好像只有那些生性嫉妒和有心理缺陷的人才會產生這樣的需求,或乾脆把對身份的追求簡單地解釋為對財富的追求。但第二個關於愛的故事在強烈程度上一點不亞於第一個,在複雜性、重要性和普遍性上也是如此,而且一旦失敗,所導致的痛苦不會比第一個少。在第二個故事中也有令人心碎的時候,這一點可以從那些被世界定義為小人物的人們空洞、絕望的眼神中得到證明。

愛的重要性

1、
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學原理》(1890)中寫道:「如果可行,對一個人最殘忍的懲罰莫過如此:給他自由,讓他在社會上逍遊,卻又視之如無物,完全不給他絲毫的關注。當他出現時,其他的人甚至都不願稍稍側身示意;當他講話時,無人回應,也無人在意他的任何舉止。如果我們周圍每一個人見到我們時都視若無睹,根本就忽略我們的存在,要不了多久,我們心裡就會充滿憤怒,我們就能感覺到一種強烈而又莫名的絕望,相對於這種折磨,殘酷的體罰將變成一種解脫。」

2、
愛之缺乏如何影響我們?為什麼被人漠視能讓我們如此「憤怒」、「絕望」,乃至最殘酷的體罰對我們來說都可以是一種解脫?
他人對我們的關注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原因便在於人類對自身價值的判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不確定性——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我們的自我感覺和自我認同完全受制于周圍的人對我們的評價。如果我們講出的笑話讓他們開懷,我們就對自己逗笑的能力充滿自信;如果我們受到他人的讚揚,我們就會對自己的優點開始留意。反之,如果我們進了一間屋子,人們甚至不屑於瞥上我們一眼,或者當我們告訴他們我們的職業時,他們馬上表現出不耐煩,我們很可能會對自己產生懷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當然,在一個理想世界中,我們可能更堅強一些。我們會固守自己的底線,不管別人是否在意我們,也不會顧慮別人的臧否。可能有人曲意奉承我們,但我們並不因此而自鳴得意;同樣,只要我們對自身有清醒的認識,清楚自身價值之所在,他人不公允的看待也不會傷及我們,因為我們清楚自己的地位和境遇。然而,我們對自己特性和品質的認識總是在一些相互矛盾的評價中飄忽不定。一會兒覺得自己聰明機巧、幽默風趣、一言九鼎,一會兒又覺得自己蠢笨如牛、了無情趣、一錢不值,在這種搖擺無定的情狀下,我們對自身價值的判斷完全受制於社會的態度——若得褒揚,我們就會感覺良好:反之,則痛不欲生。仿佛我們對他人的情感負有虧欠似的。
我們的「自我」或自我認知可以用一隻漏氣的氣球來作比方——任何時候,我們都需要他人的愛(對於氣球而言,便是源源不斷的氫氣)來填充自己的內心,而經不起哪怕是針尖麥芒大的刺傷。我們的情緒變得難以理喻,一會兒因他人的褒揚而開心,一會兒為他人的漠視而傷懷。同事的一句心不在焉的問候,幾通沒有應答的電話就可能使我們悶悶不樂;而如果有人記住了我們的名字,或送來一隻果籃,我們又會覺得生活滿灑陽光,人生何等愜意!

3、
從感情和物質這兩方面來看,我們通常都會對自己的地位產生焦慮,這並不奇怪。我們的地位決定了我們可能贏得多少世人的愛,而世人對我們的關愛又是我們看重還是看輕自己的關鍵。地位對我們都是至關重要的,它是打開關愛之富的金鑰匙:沒有了他人之愛,人類將失去自信;沒有了他人之愛,我們將難以按自己的秉性辦事。
被漠視的後果:
他人的看法————自身的感覺
你是一個失敗者——我丟人現眼
你無關緊要————我是一個小人物
你毫不起眼————我愚笨之至
愛的結果
他人的看法————自身的感受
你充滿智慧————我聰明
你很重要—————我受人歡迎
你非常成功————我受人尊重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mac空间拯救

128g的mac空间总是捉肘见襟。怎么清理呢? 首当其冲的是下载文件夹 

鲜花帝国

《鲜花帝国》| 大象公会解读 《鲜花帝国》| 大象公会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艾米·斯图尔特是美国人,在加州北部有自己的私人花园。她创作了很多关于自然的书,其中三本还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分别是《邪恶的虫子》《邪恶的植物》和《鲜花帝国》。她同时也是知名博主,《优雅园艺》杂志的特约编辑。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美国 广播公司(ABC)等媒体都做过她的专题报道。 关于本书 本书是近年来自然博物写作中的范本,资深园 艺编辑兼畅销书作家艾米·斯图尔特代表作之一。通过对鲜花产业的深度调查,作者分别从好的方面、坏的方面和美的方面,为我们揭开鲜花贸易这个美丽又复杂的行业的神秘面纱。 核心内容 现在的全球切花市场每年拥有高达400亿美元的交易额,是全球电影市场票房总量的4倍。从大型农商企业到本地农场,从欧洲到拉美,作者艾米追随育种者、遗传学家、种植者和供应商的脚步,亲眼目睹他们创造、生产和销售花卉。本书建立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鲜花产业中自然与科技、情感与商业的交汇和融合。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 鲜花销售的三个环节 鲜花产业中有三大重要环节:育种、栽培与售卖,作者选择了不同的地点分别调查鲜花流通中的秘密。 1. 育种 美国人莱斯利·伍德利夫是传统育花人的代表,他会去培育其他人都认为不可行的杂交品种。在他为阳谷花卉农场工作的时候,培育出了花头朝上、硕大艳丽的百合品种,他的合伙人基尔希将这种百合命名为“星象家”,并在70年代中期交给俄勒冈和荷兰的种植者,希望他们大规模种植,看看是否适合作为切花生产。 “星象家”在荷兰大获成功,很快成为荷兰最畅销的东方百合。最终,这种完美的百合花走向了世界,成为大众消费的廉价品种。 2. 栽种 作者采访了加州的太阳谷农场,以了解鲜花行业中的栽培环节。美国的太阳谷农场到处是机器和仓库,看起来像巧克力工厂。农场的自动化程度非常高,鲜花们在温室里过着短暂而养尊处优的生活。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甚至不用费心扎根于土壤,盆里主要是切碎的椰丝纤维,害虫被通风孔上的细网拦住,或者被粘虫器和杀虫剂消灭。 然而,太阳谷的荷兰实习生依然评价说,相比荷兰标准,这里的工人操作还相当原始。在荷兰,劳动力成本相当高,而在加州,还是可以使用更多的工人和更少的机器。 3. 售卖 作者追随厄瓜多...

《议程设置》| 董晨宇解读

我们应该用更加谨慎、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媒体与新闻。 核心内容 本书的思想核心是,因为现实的复杂性程度太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又非常有限,所以就不得不求助大众媒体获取信息。大众媒体对一个问题的报道量越大,就越容易被公众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这样一来,大众媒体就可以通过精心挑选报道的内容,来影响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关于议程设置理论 在这本书里,最为核心的思想是1972年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体报道了什么,人们就关注什么,媒体对一个话题的报道量越大,就越容易被人们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在那之前,传播学者普遍认为,大众媒体对舆论的影响力非常有限。议程设置理论颠覆了这一认知,它认为大众媒体可以通过精心挑选报道的内容,来操控我们对现实的感知。例如研究者发现,在越南战争中,当美军向越南派兵减少的时候,媒体的报道却在增加,当派军增加的时候,报道却在减少。媒体的报道和现实情况正好相反。但是,公众对于越南战争重要性的评价,却紧紧跟随着媒体报道的数量。也就是说,并不是现实在影响公众的判断,而是媒体创造的现实,真真切切地左右着舆论。 二、与世界的复杂性相比,人类的思维能力非常有限 作者认为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如此迂回复杂,只能依靠媒体帮我们清理线索。这也是议程设置理论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 对于人们来讲,了解周围的环境是一项基本的安全需要。不过,在现代世界中,与人们所处环境的复杂性相比,人们的思维能力实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人们在做判断时,就不可能考虑得面面俱到,只能通过脑海中最先想到的记忆碎片来进行思考。决定哪些碎片在我们脑海中最先闪光的,正是大众媒体。大众媒体在人与现实环境中间,就像一个搬运工,现实环境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它就挑选一些记录下来,然后转交给我们。这时,大众媒体对一个问题的报道量越大,在我们的记忆中就变得越重要,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就越容易首先想到这件事。这就是议程设置理论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 三、关于铺垫效果 麦库姆斯认为,大众媒体可以引导人们想什么问题。美国学者艾英戈则认为,不仅如此,大众媒体还能引导人们怎么想这些问题。 在对美国总统大选的研究中,艾英戈发现,美国人在评价一位总统候选人时,往往会凭借自己的第一感觉,也就是他们脑海中最重要的政治话题。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