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喧哗与骚动》| 安公子解读

《喧哗与骚动》| 安公子解读

关于作者

威廉·福克纳,美国作家,现代派文学的开拓者,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也是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福克纳的作品具有创造性和实验精神,深深影响了马尔克斯、略萨、克洛德·西蒙等众多作家,也包括莫言、余华等中国作家。

关于本书

《喧哗与骚动》首次出版于1929年,是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出版后获得一致好评,入选各种文学佳作榜单。小说中对意识流、多角度叙述、神话叙事等文学手法的运用刷新了文学史,也成为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特在内的众多作家、批评家分析和研究的对象。
核心内容
本书讲述了美国南部小镇杰弗生镇上康普生一家的故事。但是不同于一般的家族小说,福克纳用了非常特别的方式,从这个家族跨越18年的时间中,截取了四天,用这四天中发生的事情,巧妙地串联起一个家族三代人的故事。不仅如此,这四天的讲述,他采用的叙述视角也各不相同。这种独特的构思和创新,使它成为文学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繁复的叙事结构

《喧哗与骚动》的主题是家族故事,它讲述了美国南方小镇杰弗生镇上,康普生一家1910——1928年间发生的事,涉及的人物有:康普生先生和太太,第二代的昆丁、凯蒂、杰生、班吉,第三代凯蒂的女儿小昆丁,以及家中的黑人女仆迪尔西家的三代人。《喧哗与骚动》没有像传统家族小说那样,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线性叙事,而是从18年的跨度中选取了4天,分别是1910年6月2日,1928年4月6日、7日、8日,并通过四个人物不同的视角进行叙述。在时序安排上(小说呈现出来的结构上),小说对时序进行了错置,第一章是1928年4月7日,接下来分别是1910年6月2日、1928年4月6日和4月8日。这样的时序安排,需要读者在阅读时对事件发生的顺序重新进行排布,从而增加了对小说的阅读和理解难度。《喧哗与骚动》出版15年后,福克纳为小说增加了一个附录,以人物简介的形式,将康普生家族过去两百年来的人物做了介绍,同时对小说中主人公1928年之后的事情做了交待,使小说的故事变得更加真实、可信。

二、多视角叙述

本书从18年的跨度中选取了4天来讲述康普生家族的故事,这四天的讲述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呈现。1910年的6月2日这一天通过长子昆丁的视角呈现,1928年4月6日这天,是二子杰生的视角,4月7日这一天,是三子班吉明的视角。4月8日这天,采用的则是全知视角,女仆迪尔西一家的生活成为这一天的故事主线,迪尔西祖孙三代服务康普生家族,迪尔西家的生活也是康普生家族故事的一部分。
这种多视角叙述,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真实和情感的丰富,感受到人物不同的个性,以及他们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多种视角的呈现,也让小说的表现更加丰富和立体。

三、意识流写作手法

《喧哗与骚动》是运用意识流写作手法的典范之作。意识流不完全等同于心理描写。它是人如同水流一般的意识流动。小说中,班吉明和昆丁两章中对意识流的运用尤其精彩,自小说问世以来,就被一代又一代评论家所称道,被众多作家学习和模仿。美国哲学家巴雷特评价昆丁那一章说,“这一节描写,以及这本书本身,是一个杰作,或许堪称迄今为止美国人写出来的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意识流是这部作品最显著的特色,但是意识像水流一般自由无序,不受时空的限制,所以它在表达上的概念化、片面性,容易给读者造成阅读上的障碍,部分读者因为无法忍受那些貌似混乱无序的字词排列而中途放弃,而另外有一些坚持读完、循到路径的读者,又对这部作品的赞叹不已,这也是意识流的魅力所在。

四、这部作品的时代价值和在福克纳作品中地位

福克纳与海明威同一时代,他们都是美国20世纪最有名的两个作家,却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成为一代大师。
福克纳出生在美国南方,那里是美国蓄奴制度的重要发生地。福克纳在这部作品中,通过对迪尔西一家的描写,以及其他人物对黑人的言行和态度,探讨了种族话题,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种族的看法。
福克纳一生出版了19部长篇小说,还有一些短篇作品。这些作品尝试着不同的风格和写作方法,实验性地拓宽了文学的边界。在这些作品中,福克纳虚构了一个名叫约克纳帕塔法县的地方,很多小说的故事都发生这里,《喧哗与骚动》中的康普生家族,也是约克纳帕塔法县的居民。福克纳在作品中赋予了这里的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有评论家说,约克纳帕塔法也是全人类的缩影。

金句

  1. 与很多家族小说不同,《喧哗与骚动》中的家族故事只是它的主题。它之所以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是因为在文学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创造性地刷新了文学史,将“意识流”这个写作手法运用到了极致。
  2. 很多人在打开了《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之后,读了几页几十页就昏昏欲睡。其实让人产生阅读障碍的主要原因,就是书中采用的意识流写作手法。但是,也有很多人还是读完了这些晦涩的作品,并对这些伟大作品的魅力赞叹不已。他们会每隔两三年就重新再读一遍,而且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其实这也就是意识流的魅力所在。
  3. 在这一章中,他(昆丁)的思绪如同将要跌落悬崖的激流一般跌宕汹涌。在有一部分,有十多页的描写甚至没有一个标点——就像我们在特别激动的时候没有停顿和喘息的思绪一样。在这一章中,意识流的运用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4. 福克纳的写作影响了众多作家。他以自己生活的地方为背景,虚构了一个地点,然后将很多故事都装进这个地方,在他不同的小说中,人物和故事会发生重叠。这些故事构建出福克纳的创作轮廓,形成了一个整体。这种写作方式也影响了马尔克斯,马尔克斯虚构了一个叫马孔多的小城镇,而我们很熟悉的中国作家莫言,他书中的很多故事发生在一个叫高密县的地方。 撰稿:安公子脑图:刘艳转述:杰克糖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mac空间拯救

128g的mac空间总是捉肘见襟。怎么清理呢? 首当其冲的是下载文件夹 

鲜花帝国

《鲜花帝国》| 大象公会解读 《鲜花帝国》| 大象公会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艾米·斯图尔特是美国人,在加州北部有自己的私人花园。她创作了很多关于自然的书,其中三本还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分别是《邪恶的虫子》《邪恶的植物》和《鲜花帝国》。她同时也是知名博主,《优雅园艺》杂志的特约编辑。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美国 广播公司(ABC)等媒体都做过她的专题报道。 关于本书 本书是近年来自然博物写作中的范本,资深园 艺编辑兼畅销书作家艾米·斯图尔特代表作之一。通过对鲜花产业的深度调查,作者分别从好的方面、坏的方面和美的方面,为我们揭开鲜花贸易这个美丽又复杂的行业的神秘面纱。 核心内容 现在的全球切花市场每年拥有高达400亿美元的交易额,是全球电影市场票房总量的4倍。从大型农商企业到本地农场,从欧洲到拉美,作者艾米追随育种者、遗传学家、种植者和供应商的脚步,亲眼目睹他们创造、生产和销售花卉。本书建立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鲜花产业中自然与科技、情感与商业的交汇和融合。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 鲜花销售的三个环节 鲜花产业中有三大重要环节:育种、栽培与售卖,作者选择了不同的地点分别调查鲜花流通中的秘密。 1. 育种 美国人莱斯利·伍德利夫是传统育花人的代表,他会去培育其他人都认为不可行的杂交品种。在他为阳谷花卉农场工作的时候,培育出了花头朝上、硕大艳丽的百合品种,他的合伙人基尔希将这种百合命名为“星象家”,并在70年代中期交给俄勒冈和荷兰的种植者,希望他们大规模种植,看看是否适合作为切花生产。 “星象家”在荷兰大获成功,很快成为荷兰最畅销的东方百合。最终,这种完美的百合花走向了世界,成为大众消费的廉价品种。 2. 栽种 作者采访了加州的太阳谷农场,以了解鲜花行业中的栽培环节。美国的太阳谷农场到处是机器和仓库,看起来像巧克力工厂。农场的自动化程度非常高,鲜花们在温室里过着短暂而养尊处优的生活。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甚至不用费心扎根于土壤,盆里主要是切碎的椰丝纤维,害虫被通风孔上的细网拦住,或者被粘虫器和杀虫剂消灭。 然而,太阳谷的荷兰实习生依然评价说,相比荷兰标准,这里的工人操作还相当原始。在荷兰,劳动力成本相当高,而在加州,还是可以使用更多的工人和更少的机器。 3. 售卖 作者追随厄瓜多...

《议程设置》| 董晨宇解读

我们应该用更加谨慎、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媒体与新闻。 核心内容 本书的思想核心是,因为现实的复杂性程度太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又非常有限,所以就不得不求助大众媒体获取信息。大众媒体对一个问题的报道量越大,就越容易被公众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这样一来,大众媒体就可以通过精心挑选报道的内容,来影响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关于议程设置理论 在这本书里,最为核心的思想是1972年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体报道了什么,人们就关注什么,媒体对一个话题的报道量越大,就越容易被人们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在那之前,传播学者普遍认为,大众媒体对舆论的影响力非常有限。议程设置理论颠覆了这一认知,它认为大众媒体可以通过精心挑选报道的内容,来操控我们对现实的感知。例如研究者发现,在越南战争中,当美军向越南派兵减少的时候,媒体的报道却在增加,当派军增加的时候,报道却在减少。媒体的报道和现实情况正好相反。但是,公众对于越南战争重要性的评价,却紧紧跟随着媒体报道的数量。也就是说,并不是现实在影响公众的判断,而是媒体创造的现实,真真切切地左右着舆论。 二、与世界的复杂性相比,人类的思维能力非常有限 作者认为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如此迂回复杂,只能依靠媒体帮我们清理线索。这也是议程设置理论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 对于人们来讲,了解周围的环境是一项基本的安全需要。不过,在现代世界中,与人们所处环境的复杂性相比,人们的思维能力实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人们在做判断时,就不可能考虑得面面俱到,只能通过脑海中最先想到的记忆碎片来进行思考。决定哪些碎片在我们脑海中最先闪光的,正是大众媒体。大众媒体在人与现实环境中间,就像一个搬运工,现实环境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它就挑选一些记录下来,然后转交给我们。这时,大众媒体对一个问题的报道量越大,在我们的记忆中就变得越重要,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就越容易首先想到这件事。这就是议程设置理论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 三、关于铺垫效果 麦库姆斯认为,大众媒体可以引导人们想什么问题。美国学者艾英戈则认为,不仅如此,大众媒体还能引导人们怎么想这些问题。 在对美国总统大选的研究中,艾英戈发现,美国人在评价一位总统候选人时,往往会凭借自己的第一感觉,也就是他们脑海中最重要的政治话题。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