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万物简史》| 柴知道解读

《万物简史》| 柴知道解读

关于作者

比尔·布莱森,西方最出名的旅行文学作家。他曾出版过《小岛札记》《林中远足》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游记作品,同时也是《纽约时报》《泰晤士报》《GQ》杂志等顶级媒体的专栏作家。
关于本书
《万物简史》是比尔·布莱森的第一部科普作品,延续了比尔·布莱森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曾被《科学》杂志评为“2003年度最佳科学著作”之一。

核心内容

本书涵盖范围很广,对宇宙学、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人类学都有所涉及,并展现了多个学科的发展历程。除了科学知识之外,本书还介绍了许多有趣的科学八卦和趣闻,趣味横生。本期音频我们顺着比尔·布莱森的思路,从书中挑出三个最具代表性的主角:地球、生命和人类,来看看科学家们对这三个主角到底有多少了解,在探索它们的时候科学家都经历了什么。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科学家对地球大小和年龄的测量

人类用了各种方法去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年龄。测量地球大小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而测量地球的年龄更难,直到人类发现放射性元素后,这一问题才得以解决。
1. 测量地球大小
有一支“最倒霉的考察队”从法国远赴秘鲁,测量一度经线的长度,以此来获得关于地球大小的数据。直到那个年代人们才认识到,地球可能不是一个完美的球形,而是两极稍微偏扁、赤道处稍微偏鼓的橄榄球形。
【案例】
在17世纪的时候,就有一位英国数学家花了两年的时间,从伦敦一路向北走到约克,用尺子和链子对地球进行了测量,得出结论说一度经线的长度是110.72公里,这个数据跟我们现在的测量结果误差不到550米。之后法国天文学家皮卡尔又做了更精确的测量,宣布地球一度经线的长度是110.46公里,误差更小了。
2. 估算地球年龄
人们尝试过用盐测法、热量耗散法来估算地球年龄,但都没能得出可靠的结论,且不同结论之间相差很大。直到随着物理学的发展,人们发现了放射性元素,才开始利用元素衰变现象来对地球年龄进行测量,最终得出结论:地球的年龄在45.5亿年左右,这一数字大大超出了人们此前的估计。
【案例】
1650年,有一位叫詹姆斯·厄舍的大主教对《圣经》还有一些其他资料进行了研究,然后得出结论说,地球是在公元前4004年10月23号中午诞生的。这个日期后来被大家当成了笑料,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厄舍的这个观点都在科学界占据了主导地位,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地球是很年轻的。

二、科学家对地球生命的了解

无论是对于古生物还是对于地球上现存的生物,我们的了解都还远远不够。目前关于古生物的知识主要来源于化石,而对于当前地球上的生物,我们甚至连它们具体的数量都弄不清。
1. 对古生物的了解
科学家们对古生物的了解基本完全依赖于化石,但要靠着数量不多的、变形的、支离破碎的化石证据来解释古代生物的形态和关系,难度极高。
【案例】
凭借着布尔吉斯页岩等化石证据,人们一开始以为“寒武纪大爆发”是一个新物种大量出现的时代。但随后的研究却发现,寒武纪大爆发很可能只是以前比较小的生物变大了,更容易形成化石,所以看起来像是全新的物种。
2. 对目前地球上生命的了解
我们目前不知道地球上的物种总数,《经济学人》杂志认为,世界上97%的动植物都还没有被人类所发现。此外,我们对地球生命的分类体系也非常混乱。
【案例】
地球生命的丰富程度其实远超常人想象。1982年,有一位科学家在亚马逊雨林里面,拿着杀虫剂喷了19棵树,然后把树上掉下来的生物统统都统计了一遍,结果发现,光这19棵树上,就有大概1200种甲虫,这么一推测,整个地球上光昆虫大概就有3000万种。

三、科学家对人类历史的了解

直到目前,我们仍然无法完整地重现人类的进化史,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历史依然是一个谜。
1. 依靠化石来研究人类进化史
目前对人类进化史的研究,同样主要依靠化石。但科学家们手上的化石数量并不多,并且有大量化石遭受了破坏。而且,要凭化石记录来还原人类历史非常困难,很多具体的问题只能靠猜。
【案例】
中国有一处叫龙骨山的地方,发现了许多古人类化石,在当地很出名。加拿大的一位业余考古爱好者叫步达生,就去龙骨山进行挖掘工作,结果等他到的时候发现,龙骨山已经被挖的一团糟,而且当地人压根就不把这些化石拿来做科学研究,而是直接把它们磨成了中药粉,大量珍贵的直立人化石就这么被毁坏了。
2. 利用基因技术研究人类进化史
通过线粒体 DNA 来追踪人类历史,已经是较为常见的研究手段,但目前的基因研究中也存在种种矛盾的结论。而且由于化石样本很容易受到污染,我们从中所提取到的基因样本也可能存在问题。
【案例】
目前主流的理论认为,所有现代人类都起源于非洲,这就是“单地起源说”,但也有一些基因研究不支持这一结论。比如有研究发现,现在亚洲人的祖先可能不光是非洲人,还有来自印尼的爪哇人等。

金句

  1. 根据牛顿定律,地球不应该是滚圆的。因为地球自转会产生离心力,所以地球南北两极会有点扁平,赤道附近又会鼓起来一点。
  2. 所谓的“寒武纪大爆发”,很可能只是以前比较小的生物变大了,更容易形成化石,所以看起来像是全新的物种。
  3. 《经济学人》杂志在一篇报道中说,世界上97%的动植物,都还没有被人类发现。
  4. 有一位生物学家幽默地说,人类目前面临的其实不是生物多样性危机,而是分类学家危机,因为分类学家实在太少了。
  5. 大概每10亿根骨头中,只有1根能变成化石。这么一算的话,当今地球70亿人,每人206根骨头,最后也不过能留下1000多块骨头化石而已,而且这些化石能不能被找到还得另说。 撰稿:柴知道脑图:摩西转述:李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mac空间拯救

128g的mac空间总是捉肘见襟。怎么清理呢? 首当其冲的是下载文件夹 

鲜花帝国

《鲜花帝国》| 大象公会解读 《鲜花帝国》| 大象公会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艾米·斯图尔特是美国人,在加州北部有自己的私人花园。她创作了很多关于自然的书,其中三本还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分别是《邪恶的虫子》《邪恶的植物》和《鲜花帝国》。她同时也是知名博主,《优雅园艺》杂志的特约编辑。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美国 广播公司(ABC)等媒体都做过她的专题报道。 关于本书 本书是近年来自然博物写作中的范本,资深园 艺编辑兼畅销书作家艾米·斯图尔特代表作之一。通过对鲜花产业的深度调查,作者分别从好的方面、坏的方面和美的方面,为我们揭开鲜花贸易这个美丽又复杂的行业的神秘面纱。 核心内容 现在的全球切花市场每年拥有高达400亿美元的交易额,是全球电影市场票房总量的4倍。从大型农商企业到本地农场,从欧洲到拉美,作者艾米追随育种者、遗传学家、种植者和供应商的脚步,亲眼目睹他们创造、生产和销售花卉。本书建立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鲜花产业中自然与科技、情感与商业的交汇和融合。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 鲜花销售的三个环节 鲜花产业中有三大重要环节:育种、栽培与售卖,作者选择了不同的地点分别调查鲜花流通中的秘密。 1. 育种 美国人莱斯利·伍德利夫是传统育花人的代表,他会去培育其他人都认为不可行的杂交品种。在他为阳谷花卉农场工作的时候,培育出了花头朝上、硕大艳丽的百合品种,他的合伙人基尔希将这种百合命名为“星象家”,并在70年代中期交给俄勒冈和荷兰的种植者,希望他们大规模种植,看看是否适合作为切花生产。 “星象家”在荷兰大获成功,很快成为荷兰最畅销的东方百合。最终,这种完美的百合花走向了世界,成为大众消费的廉价品种。 2. 栽种 作者采访了加州的太阳谷农场,以了解鲜花行业中的栽培环节。美国的太阳谷农场到处是机器和仓库,看起来像巧克力工厂。农场的自动化程度非常高,鲜花们在温室里过着短暂而养尊处优的生活。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甚至不用费心扎根于土壤,盆里主要是切碎的椰丝纤维,害虫被通风孔上的细网拦住,或者被粘虫器和杀虫剂消灭。 然而,太阳谷的荷兰实习生依然评价说,相比荷兰标准,这里的工人操作还相当原始。在荷兰,劳动力成本相当高,而在加州,还是可以使用更多的工人和更少的机器。 3. 售卖 作者追随厄瓜多...

《议程设置》| 董晨宇解读

我们应该用更加谨慎、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媒体与新闻。 核心内容 本书的思想核心是,因为现实的复杂性程度太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又非常有限,所以就不得不求助大众媒体获取信息。大众媒体对一个问题的报道量越大,就越容易被公众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这样一来,大众媒体就可以通过精心挑选报道的内容,来影响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关于议程设置理论 在这本书里,最为核心的思想是1972年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体报道了什么,人们就关注什么,媒体对一个话题的报道量越大,就越容易被人们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在那之前,传播学者普遍认为,大众媒体对舆论的影响力非常有限。议程设置理论颠覆了这一认知,它认为大众媒体可以通过精心挑选报道的内容,来操控我们对现实的感知。例如研究者发现,在越南战争中,当美军向越南派兵减少的时候,媒体的报道却在增加,当派军增加的时候,报道却在减少。媒体的报道和现实情况正好相反。但是,公众对于越南战争重要性的评价,却紧紧跟随着媒体报道的数量。也就是说,并不是现实在影响公众的判断,而是媒体创造的现实,真真切切地左右着舆论。 二、与世界的复杂性相比,人类的思维能力非常有限 作者认为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如此迂回复杂,只能依靠媒体帮我们清理线索。这也是议程设置理论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 对于人们来讲,了解周围的环境是一项基本的安全需要。不过,在现代世界中,与人们所处环境的复杂性相比,人们的思维能力实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人们在做判断时,就不可能考虑得面面俱到,只能通过脑海中最先想到的记忆碎片来进行思考。决定哪些碎片在我们脑海中最先闪光的,正是大众媒体。大众媒体在人与现实环境中间,就像一个搬运工,现实环境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它就挑选一些记录下来,然后转交给我们。这时,大众媒体对一个问题的报道量越大,在我们的记忆中就变得越重要,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就越容易首先想到这件事。这就是议程设置理论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 三、关于铺垫效果 麦库姆斯认为,大众媒体可以引导人们想什么问题。美国学者艾英戈则认为,不仅如此,大众媒体还能引导人们怎么想这些问题。 在对美国总统大选的研究中,艾英戈发现,美国人在评价一位总统候选人时,往往会凭借自己的第一感觉,也就是他们脑海中最重要的政治话题。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