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勇敢的天才》| 风君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西恩·B·卡罗尔,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现在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担任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教授。他同时也是享有盛誉的科普作家,他创作的《非凡的生物》《优胜劣汰》等科普作品,都是叫好又叫座的畅销书。

关于本书

本书讲述了一位科学家和一位哲学家,如何经受法国抵抗运动的艰难磨砺,并凭借自己的才华脱颖而出,分别成为生物学和现代文学的领军人物,最终在各自领域荣获诺贝尔奖的传奇历程。书中既有二战时期的法国抵抗运动史,也有战后遗传学大发展的生物科学史,还有二十世纪哲学思想的发展史。是一本融汇了基因、哲学、文学、历史、友情多种元素,是一部非常特别的传记。

核心内容

加缪通过写作与思考,表达了对人类存在问题的拷问,对命运荒谬性的揭示以及反抗所具备的意义,而莫诺则通过实证科学的研究和发现,证实了人类出现的偶然性和“荒诞”,并动摇了建立在命定论基础上的价值体系和信仰,促使人去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存在。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加缪和莫诺二人在二战时的经历

加缪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法国人,他出生在法国的北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战争爆发前,他还只是一个胸怀大志但还不为人知的文学青年。二战的爆发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由于战争爆发导致在阿尔及利亚找不到好工作,加缪决定前往巴黎寻求职位。在那里,他一边关注战争的进展,一边继续进行自己的小说创作。这部小说就是日后他的成名作《局外人》。法国投降后,不想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加缪,在1940年底离开法国,回到阿尔及利亚。在此期间,他写作并完成了另一部代表作《西西弗神话》,继续探讨荒诞主题。1942年,加缪因为肺结核复发,搬到法国小镇庞内里尔疗养,在那里他写出了影射纳粹占领的小说《鼠疫》。也是在那里,他接触到了抵抗组织,并成为名为“战斗”的抵抗组织的一员,在组织的地下刊物《战斗报》上发表文章,鼓舞法国人抵抗纳粹。巴黎解放后,加缪担任战斗报的主编,并写下了许多著名的社论,鼓舞法国人民。

和加缪一样,当时的莫诺也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还在为自己的生物学博士学位忙碌。1940年2月,他应征入伍,并成为工程兵部队的一员。4月德国入侵挪威后,莫诺正式到部队报到。可莫诺的部队还没上前线,法国已经输了战争。于是他在军队遣散后回到巴黎和家人团聚,并重新开始自己的细菌生长研究,以完成博士学业。不过,在此期间,他也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安分守己。1940年10月,他就加入了地下组织,一起组织示威游行,还印发地下刊物。1943年春,莫诺加入军事抵抗组织“党的自由射手”。在组织内负责招募和培训战斗人员。在盟军登陆前后,抵抗组织也协助破坏德军的后勤和军事设施,为登陆的成功实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作为指挥者,莫诺在巴黎解放后担任了对维希政府战争部的接收工作,并在那里接受了戴高乐将军的检阅。

二、加缪的哲学思想为何能够在二战后引发广泛共鸣

加缪的哲学思想,切合了当时的法国人甚至欧洲人的精神处境,所以引起了人们深深的共鸣。加缪的哲学核心是荒诞,他认为,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他的处境只会让他感到苦闷、空虚、绝望又找不到出路。而这,正是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的现代人的精神处境。战争让欧洲大部分地区变为废墟,数百万乃至千万人在战争中丢掉性命,纳粹甚至对犹太人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屠杀。这种情形下,人们很难再维持资本主义初期启蒙时代的那种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乐观主义,很难再相信科学进步可以让社会不断前进。相反,他们苦闷彷徨,失去了安全感,被孤独所笼罩,对前途感到渺茫,对未来感到绝望。这恰恰与荒诞哲学揭示的主旨相吻合,或者说,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荒诞哲学才应运而生。而加缪,毫无疑问是把这种状态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最惟妙惟肖的作家。

三、加缪和莫诺如何结识,又如何和萨特分道扬镳

著名哲学家萨特和加缪,曾经是亲密的朋友,却因为一次事件而展开了长达一年的论战,并最终分道扬镳。也正是在这次事件中,加缪结识了我们的另一位主人公莫诺,并结下深厚友情。这个事件,就是著名的“李森科辩论”。李森科是当时苏联的生物科学家,他提出:生物的后天性状可以通过遗传传递给下一代,而这种观念,和当时传统的西方遗传学观点,也就是孟德尔-摩根遗传学说是对立的。这种观点的对立迅速从科学辩论升级成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站队,孟德尔摩根主义成了反动派、资本主义的代名词。从事遗传学研究的莫诺深刻认识到李森科否定遗传物质存在的错误。他在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反对李森科生物学。这势必让他遭到法国左派人士,包括很多抵抗运动同志的疏远。但是,这也让他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其中就包括加缪。两人可以说是志趣相投,一见如故。加缪当时因为斯大林的政治大清洗而对苏联极权主义产生了怀疑,围绕李森科主义的辩论,也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出版新书《反抗者》,批评苏联极权主义道路。而这和倾向于支持苏联的萨特产生了冲突。于是萨特在自己主编的《现代》杂志上点名批评加缪的作品。之后两人唇枪舌剑,互相攻击,彼此谴责,不仅在政治立场完全对立,长达十年的友谊也就此终结。

四、关于莫诺等生物学家在二战后取得的研究突破

虽然落后于美国,但法国的遗传学也在战后开始急起直追。莫诺研究细菌二次生长的酶适应现象,并提出酶诱导理论,这不仅帮助他戳破了李森科的谎言,也为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莫诺等人提出的“操纵子假说”认为,酶的诱导合成是因为受到环境中的诱导物影响,但诱导物并不直接激活编码酶的基因,相反,它会与另一个操纵基因发生作用,让原先关闭的基因开启,并由此激活一系列基因。就好像一个分子开关,控制细胞开始或终止相关酶的合成。这个发现,将基因学说带到了新的高度,它不仅提出了基因调控的可能性,还指出基因还有更高级的组成单位。1965年,莫诺和同事雅各布及勒沃夫三人,毫无悬念地摘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五、莫诺如何用科学的实证研究来呼应加缪的哲学理念

获奖后的莫诺,不但继续从事科学研究,还开始从哲学层面论述生物学。这是加缪带给他的巨大影响。1970年,他出版了《偶然性和必然性》一书,书中指出,现代生物学,尤其是遗传学的发现,揭示出人类的出现其实是偶然性的结果,而不是什么神定的命运,这本身就是对加缪的最好注解。加缪通过写作与思考,表达了对人类存在问题的拷问,对命运荒谬性的揭示以及反抗所具备的意义,而莫诺则通过实证科学的研究和发现,证实了人类出现的偶然性和“荒诞”,并动摇了建立在命定论基础上的价值体系和信仰,促使人去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存在。不仅如此,他还从他的哲学家朋友手中接过接力棒,继续探讨人类如何在当前情景下继续生活并寻求意义的问题。

金句

  1. 他们是各自领域的天才,有着超越常人的智慧,但同时他们又同样具有非凡的勇气,这勇气帮助他们共同面对黑暗和灾难,促使他们不断砥砺奋进,也让他们始终直面与反思整个人类的命运。

  2. 正是投身抵抗运动的共同经历,以及反抗暴政向往自由的一致追求,为他们日后的深厚友情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两人在困难时刻体现出的不畏强权的勇气,才有他们日后在各自领域的傲人绽放。

  3. 二战后的欧洲,很多人因为失去生活的意义感而堕入虚无主义,甚至结束生命。但加缪却没有。他选择接受荒诞,坚信即使人类存在是荒诞的,生命的意义依然可以实现,人依然可以思考、创造,获得生活的自由。

  4. 莫诺在其《偶然性和必然性》一书中指出,现代生物学,尤其是遗传学的发现,揭示出人类的出现其实是偶然性的结果,而不是什么神定的命运,这本身不就是对加缪所说的荒诞的最好注解吗?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mac空间拯救

128g的mac空间总是捉肘见襟。怎么清理呢? 首当其冲的是下载文件夹 

鲜花帝国

《鲜花帝国》| 大象公会解读 《鲜花帝国》| 大象公会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艾米·斯图尔特是美国人,在加州北部有自己的私人花园。她创作了很多关于自然的书,其中三本还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分别是《邪恶的虫子》《邪恶的植物》和《鲜花帝国》。她同时也是知名博主,《优雅园艺》杂志的特约编辑。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美国 广播公司(ABC)等媒体都做过她的专题报道。 关于本书 本书是近年来自然博物写作中的范本,资深园 艺编辑兼畅销书作家艾米·斯图尔特代表作之一。通过对鲜花产业的深度调查,作者分别从好的方面、坏的方面和美的方面,为我们揭开鲜花贸易这个美丽又复杂的行业的神秘面纱。 核心内容 现在的全球切花市场每年拥有高达400亿美元的交易额,是全球电影市场票房总量的4倍。从大型农商企业到本地农场,从欧洲到拉美,作者艾米追随育种者、遗传学家、种植者和供应商的脚步,亲眼目睹他们创造、生产和销售花卉。本书建立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鲜花产业中自然与科技、情感与商业的交汇和融合。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 鲜花销售的三个环节 鲜花产业中有三大重要环节:育种、栽培与售卖,作者选择了不同的地点分别调查鲜花流通中的秘密。 1. 育种 美国人莱斯利·伍德利夫是传统育花人的代表,他会去培育其他人都认为不可行的杂交品种。在他为阳谷花卉农场工作的时候,培育出了花头朝上、硕大艳丽的百合品种,他的合伙人基尔希将这种百合命名为“星象家”,并在70年代中期交给俄勒冈和荷兰的种植者,希望他们大规模种植,看看是否适合作为切花生产。 “星象家”在荷兰大获成功,很快成为荷兰最畅销的东方百合。最终,这种完美的百合花走向了世界,成为大众消费的廉价品种。 2. 栽种 作者采访了加州的太阳谷农场,以了解鲜花行业中的栽培环节。美国的太阳谷农场到处是机器和仓库,看起来像巧克力工厂。农场的自动化程度非常高,鲜花们在温室里过着短暂而养尊处优的生活。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甚至不用费心扎根于土壤,盆里主要是切碎的椰丝纤维,害虫被通风孔上的细网拦住,或者被粘虫器和杀虫剂消灭。 然而,太阳谷的荷兰实习生依然评价说,相比荷兰标准,这里的工人操作还相当原始。在荷兰,劳动力成本相当高,而在加州,还是可以使用更多的工人和更少的机器。 3. 售卖 作者追随厄瓜多...

《议程设置》| 董晨宇解读

我们应该用更加谨慎、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媒体与新闻。 核心内容 本书的思想核心是,因为现实的复杂性程度太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又非常有限,所以就不得不求助大众媒体获取信息。大众媒体对一个问题的报道量越大,就越容易被公众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这样一来,大众媒体就可以通过精心挑选报道的内容,来影响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关于议程设置理论 在这本书里,最为核心的思想是1972年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体报道了什么,人们就关注什么,媒体对一个话题的报道量越大,就越容易被人们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在那之前,传播学者普遍认为,大众媒体对舆论的影响力非常有限。议程设置理论颠覆了这一认知,它认为大众媒体可以通过精心挑选报道的内容,来操控我们对现实的感知。例如研究者发现,在越南战争中,当美军向越南派兵减少的时候,媒体的报道却在增加,当派军增加的时候,报道却在减少。媒体的报道和现实情况正好相反。但是,公众对于越南战争重要性的评价,却紧紧跟随着媒体报道的数量。也就是说,并不是现实在影响公众的判断,而是媒体创造的现实,真真切切地左右着舆论。 二、与世界的复杂性相比,人类的思维能力非常有限 作者认为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如此迂回复杂,只能依靠媒体帮我们清理线索。这也是议程设置理论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 对于人们来讲,了解周围的环境是一项基本的安全需要。不过,在现代世界中,与人们所处环境的复杂性相比,人们的思维能力实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人们在做判断时,就不可能考虑得面面俱到,只能通过脑海中最先想到的记忆碎片来进行思考。决定哪些碎片在我们脑海中最先闪光的,正是大众媒体。大众媒体在人与现实环境中间,就像一个搬运工,现实环境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它就挑选一些记录下来,然后转交给我们。这时,大众媒体对一个问题的报道量越大,在我们的记忆中就变得越重要,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就越容易首先想到这件事。这就是议程设置理论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 三、关于铺垫效果 麦库姆斯认为,大众媒体可以引导人们想什么问题。美国学者艾英戈则认为,不仅如此,大众媒体还能引导人们怎么想这些问题。 在对美国总统大选的研究中,艾英戈发现,美国人在评价一位总统候选人时,往往会凭借自己的第一感觉,也就是他们脑海中最重要的政治话题。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