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一课经济学》| 王海解读

关于作者

亨利·黑兹利特,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专栏作家,《福布斯》杂志的总编把他尊称为“20世纪最杰出的经济新闻人”。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畅销了70多年的经济学经典入门书,主要讲述的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观点。这本书曾经得到过很多经济学大师的赞赏,甚至有人说,如果你只想看一本经济学的书,那应该就是这一本。

核心内容

一、破窗谬误,和各种经过伪装变形的破窗谬误。
二、人为干预经济经常是事与愿违,初心很好,结果却很糟。

一、破窗谬误

破窗谬误的本质,是财富转移,而不是财富增长,说白了就是拆了东墙补西墙。甚至可以理解成是强制性的财富转移,因为窗户打破了,你肯定要换新的嘛。破窗谬误的案例有很多,但你只需要抓住“财富转移”这个核心特征,就能识别它们。
【案例】
破窗谬误,说的是一家商店好好的橱窗,被一个小孩打碎了。老板要花两百块买块玻璃,把橱窗给补上。这时候有人说,虽然你损失了两百块,但如果玻璃永远不碎,那玻璃店老板不就饿死了?玻璃店老板赚了你这两百块,就可以去买面包、买衣服。这样烤面包的师傅,做衣服的裁缝,他们也都有了生意。所以虽然修橱窗花了200块钱,但你推动了这么多的产业发展,这么多人都因为你受益了这是好事。
这似乎有点儿道理,可为什么说这是一个谬误?商店老板是把两百块给了玻璃店老板,也的确是给玻璃店带来了一单生意。但商店老板本来没准备把这两百块钱花在换玻璃上,他可能是准备去看一场电影,或者吃一顿火锅,现在两百块修了橱窗,就去不了电影院,吃不了火锅了。所以说,这两百块,其实是从电影业、餐饮业转移到了玻璃业,也就是说,这只是转移了财富,并没有创造新的财富。
【案例】
有人说战争就像是女人生孩子,过程很痛苦,结果却很快乐。意思就是说,战争虽然会造成很大的破坏,但战后的经济会飞速发展。这是因为战争摧毁了大量的东西,人们需要重新建设,所以战争会创造需求。而且,战争后建设的工厂都是最新的,生产效率高,所以会有所谓的“战后优势”。
但这两种说法都不成立。首先,战争把人们的财富都摧毁了,所以创造的仅仅是需要,而不是需求。只有需求才能推动经济发展,需要不能。其次,“战后优势”的说法,这也是一个谬论。战争结束后,表面上看起来,全国各地都在新建工厂,一片经济蓬勃发展的场景,但实际上这些建工厂的钱,本来是用来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经济的,但现在不得不重新建设之前就有的东西,所以其实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财富转移。
【案例】
有人说政府应该给哪些弱势者提供低息,甚至是免息的贷款。比如说有的农民,他没有地,就没法生产,只好吃国家救济。如果政府能给他贷款,租一块地,这样他就能创造财富了,过不了多久就能把这个贷款还上,同时还能给国家交税。这个方案听上去很完美。但也是个谬论。
你想,如果说一个没有工作的人,只要给他贷款,他就能创造财富,这种好事哪个买卖人能放过?私人银行在贷款之前,一定要做非常深入的调查,看看这个农民是不是讲信用,有没有劳动的意愿和能力。如果把钱交给一个不靠谱的人,那不仅不会创造财富,还会损失财富。政府的税收都是纳税人的钱,如果这些钱借出去都收不回来,那无非又是一次财富转移,又是一个破窗谬误。

二、人为干预经常是事与愿违

过去人们总是以为,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想要让整个社会变好,只要把坏人都消灭掉就行了。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都抱有这种淳朴的想法,这是一种“事与愿符”的想法。但经济学家可不这样想,经济学要研究的,是那些事与愿违的现象。很多时候,人们的好心,往往会办坏事。
【案例】
很多人都说,一个国家应该设置贸易壁垒,因为有些东西在国外很便宜,这些东西进入本国市场,就会把国货的生意都抢光。所以呢,国家应该对外国货征收高关税,保护我们国内的产业。这种说法表面上看起来很合理,但往往经不起推敲。
比如,美国政府曾经对制糖业设置贸易壁垒。政府给出的理由当然是保护制糖业工人的利益,避免美国工人在不公平的国际贸易中丢掉工作。但实际上,贸易壁垒造成了三层损失。首先它损害了美国消费者的利益,消费者本来可以买更便宜的进口糖,但现在却只能买高价的国产糖。其次,贸易壁垒让国外更便宜的糖无法进入美国,美国很多以糖为原料的公司,就都得增加成本。最后,由于外国的制糖商人赚不到钱,他们自然也就没有足够的外汇买美国的其他产品,对美国的其他产业造成了消极影响。这三点总结起来就一句话:美国对糖业设置贸易壁垒,虽然维护了制糖业的利益,却损失了其他所有人的利益。
【案例】
还有一些所谓的“救救某产业”的呼声。比如说某个产业的产品卖30块钱,亏钱,怎么办?国家帮助他们一把,提高定价,变成35块钱。这样这个产业就生存下来了,还保住了十几万人的就业岗位。这样看来,皆大欢喜,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虽然你保证了这十几万人就业,但是你却让全体国民买单,所有购买相关产品的人,本来他是可以用更合理的30块钱购买这个产品,现在不得不多交5块钱,如果不是因为政府干预的话,这5块钱他本来可以用来买自己想买的东西,支持其他产业的发展。可是,你现在把这5块钱给抽回去,维持一个落后产业,让这些员工留在坏产业中去工作,这样不仅不利于这个产业,也不利于消费者,更不利于那些本来蓬勃发展的企业。
【案例】
很多人会说,相对于老板,员工是弱势群体。如果政府不为他们提供帮助,老板就会肆无忌惮地压榨他们。所以,才需要《最低工资保障法》。这个出发点看似还不错,但是从实践看,适得其反。为什么?
比如一家工厂,它原来雇佣了很多人,一周的工资是85美金到90美金。现在政府规定,每周最低工资是100美金,但是老板又不愿意花100美金去雇佣他们,只好开除一部分员工。表面上我们制定这个法律是为了帮助劳工,可结果呢?有些劳动技能稍微差一点的人,本来靠着价格优势还能找到一份工作,现在没了定价权,最后只能是靠吃救济金生活。这样对社会,对他们,对国家,包括对企业,都是有害的。

金句

  1. 好经济学家和坏经济学家的区别只有一个,那就是坏的经济学家,仅仅能看到那些可以看到的后果,而好的经济学家,不仅能考虑到这些看得见的后果,还能通过推测,看到那些看不见的后果。
  2. 破窗谬误的本质,是财富转移,而不是财富增长,说白了就是拆了东墙补西墙。甚至可以理解成是强制性的财富转移。
  3. 经济学研究的是事与愿违的规律。过去人们总是以为,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想要让整个社会变好,只要把坏人都消灭掉就行了。这是一种“事与愿符”的想法。但经济学家可不这样想,经济学要研究的,是那些事与愿违的现象。很多时候,人们的好心,往往会办坏事。

ps

1.中国的政府主导的模式之后会带来什么问题?
2.政府主导的模式对民主等制度有何影响?

这人的观点和陈志武差不多啊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mac空间拯救

128g的mac空间总是捉肘见襟。怎么清理呢? 首当其冲的是下载文件夹 

鲜花帝国

《鲜花帝国》| 大象公会解读 《鲜花帝国》| 大象公会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艾米·斯图尔特是美国人,在加州北部有自己的私人花园。她创作了很多关于自然的书,其中三本还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分别是《邪恶的虫子》《邪恶的植物》和《鲜花帝国》。她同时也是知名博主,《优雅园艺》杂志的特约编辑。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美国 广播公司(ABC)等媒体都做过她的专题报道。 关于本书 本书是近年来自然博物写作中的范本,资深园 艺编辑兼畅销书作家艾米·斯图尔特代表作之一。通过对鲜花产业的深度调查,作者分别从好的方面、坏的方面和美的方面,为我们揭开鲜花贸易这个美丽又复杂的行业的神秘面纱。 核心内容 现在的全球切花市场每年拥有高达400亿美元的交易额,是全球电影市场票房总量的4倍。从大型农商企业到本地农场,从欧洲到拉美,作者艾米追随育种者、遗传学家、种植者和供应商的脚步,亲眼目睹他们创造、生产和销售花卉。本书建立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鲜花产业中自然与科技、情感与商业的交汇和融合。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 鲜花销售的三个环节 鲜花产业中有三大重要环节:育种、栽培与售卖,作者选择了不同的地点分别调查鲜花流通中的秘密。 1. 育种 美国人莱斯利·伍德利夫是传统育花人的代表,他会去培育其他人都认为不可行的杂交品种。在他为阳谷花卉农场工作的时候,培育出了花头朝上、硕大艳丽的百合品种,他的合伙人基尔希将这种百合命名为“星象家”,并在70年代中期交给俄勒冈和荷兰的种植者,希望他们大规模种植,看看是否适合作为切花生产。 “星象家”在荷兰大获成功,很快成为荷兰最畅销的东方百合。最终,这种完美的百合花走向了世界,成为大众消费的廉价品种。 2. 栽种 作者采访了加州的太阳谷农场,以了解鲜花行业中的栽培环节。美国的太阳谷农场到处是机器和仓库,看起来像巧克力工厂。农场的自动化程度非常高,鲜花们在温室里过着短暂而养尊处优的生活。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甚至不用费心扎根于土壤,盆里主要是切碎的椰丝纤维,害虫被通风孔上的细网拦住,或者被粘虫器和杀虫剂消灭。 然而,太阳谷的荷兰实习生依然评价说,相比荷兰标准,这里的工人操作还相当原始。在荷兰,劳动力成本相当高,而在加州,还是可以使用更多的工人和更少的机器。 3. 售卖 作者追随厄瓜多...

《议程设置》| 董晨宇解读

我们应该用更加谨慎、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媒体与新闻。 核心内容 本书的思想核心是,因为现实的复杂性程度太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又非常有限,所以就不得不求助大众媒体获取信息。大众媒体对一个问题的报道量越大,就越容易被公众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这样一来,大众媒体就可以通过精心挑选报道的内容,来影响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关于议程设置理论 在这本书里,最为核心的思想是1972年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体报道了什么,人们就关注什么,媒体对一个话题的报道量越大,就越容易被人们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在那之前,传播学者普遍认为,大众媒体对舆论的影响力非常有限。议程设置理论颠覆了这一认知,它认为大众媒体可以通过精心挑选报道的内容,来操控我们对现实的感知。例如研究者发现,在越南战争中,当美军向越南派兵减少的时候,媒体的报道却在增加,当派军增加的时候,报道却在减少。媒体的报道和现实情况正好相反。但是,公众对于越南战争重要性的评价,却紧紧跟随着媒体报道的数量。也就是说,并不是现实在影响公众的判断,而是媒体创造的现实,真真切切地左右着舆论。 二、与世界的复杂性相比,人类的思维能力非常有限 作者认为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如此迂回复杂,只能依靠媒体帮我们清理线索。这也是议程设置理论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 对于人们来讲,了解周围的环境是一项基本的安全需要。不过,在现代世界中,与人们所处环境的复杂性相比,人们的思维能力实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人们在做判断时,就不可能考虑得面面俱到,只能通过脑海中最先想到的记忆碎片来进行思考。决定哪些碎片在我们脑海中最先闪光的,正是大众媒体。大众媒体在人与现实环境中间,就像一个搬运工,现实环境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它就挑选一些记录下来,然后转交给我们。这时,大众媒体对一个问题的报道量越大,在我们的记忆中就变得越重要,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就越容易首先想到这件事。这就是议程设置理论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 三、关于铺垫效果 麦库姆斯认为,大众媒体可以引导人们想什么问题。美国学者艾英戈则认为,不仅如此,大众媒体还能引导人们怎么想这些问题。 在对美国总统大选的研究中,艾英戈发现,美国人在评价一位总统候选人时,往往会凭借自己的第一感觉,也就是他们脑海中最重要的政治话题。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