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讲评估公平 四种隐藏的心理偏见

我在昨天的课,核心讲了如何摆好人头。之所以要摆好人头,就是因为你骨子里是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你在心底里认为“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可是作为领导者,很多时候又要把这种内心里面认为的不平等掩藏起来。在组织中尽量不让大家感觉到彼此有差异,于是,当最后的业绩出来之后,评估业绩的时候,公平性就会成为一个问题。今天要讲的核心概念,叫做“评估偏误”。解决好了评估偏误问题,业绩评价的公平性就会有所改善。

复习:公平感

1.公平感

公平是什么?我在第一个模块讲过: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本质上是一种感觉。所以,让大家感觉到公平,这件事格外重要。我想讲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

我是80年代的大学生。在我读书的那个年代,和今天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我们那个时候“挂科”很正常,每年都会有几位同学挂科,然后补考,或者重修。清华那个时候比现在严格多了。每个系都有几门课,是学生要过的鬼门关。不开玩笑,所有人都是诚惶诚恐,抱着期末不及格的态度去学这门课。期末考试,不是一个两个不过,不过的是一大片。每个学期下来,都会留一批补考的,再留几个明年重修的。当时,几乎每一个系,都有所谓“四大名捕”、“几大杀手”之类的老师。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门课,考试的及格线就是开平方乘十。及格线就是36分。36分以下统统要补考,补考不过,就要重修。由于我特别重视这门课,我考试的卷面成绩是80多分,但是,你知道吗?虽然开始的时候有一点荣誉感,但是,后来越想越觉得不是滋味。这件事在我人生阅历中,是引发我深入思考“公平”这个概念的一个源头。

为什么呢?因为卷面60分以上的同学是按照原始成绩录入成绩的。而卷面36分到60分的同学,是按照开平方乘以十的方法来计算最终成绩的。我考了80多分,和考36分的同学,本来差距很大。但是,经过开平方乘以十之后,我们的差距没有那么大了。后来,我发现自己不是最郁闷的。真正郁闷的是卷面考了60分左右的人,因为他们和考36分的人,实际的差距蛮大的,但最后呈现出来的分数却没有那么大。

这件事给了我非常深的印象,不可磨灭。由此,我不停地思考“考核”和“公平”这些概念。因为考核不是目的,考核是手段,考核的目标是为了对行为形成牵引,考核是对努力进行评价和肯定。

因为这件事给我的印象过于深刻,所以,后来我教书之后,也尽可能地在学生评价上做到公平。但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并不容易。我举个例子来说明。每个学期结束,我在批改学生试卷、给分数的时候,我都会非常谨慎,因为尽管我很注意,但我很难做到公平。特别是在改那种没有标准答案的分析题,或者是评判学生论文的时候,你会不自觉地对于那些上课坐在前排的、课间过来交流比较多的学生,甚至书写得比较清晰的学生,给分不自觉地偏高。

在刚教书的时候,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就是让助教故意安排几个同学在开卷测验的时候,抄写完全相同的内容。这几个同学是我选的,选择的标准是他们有的人字迹工整,有的人字迹非常潦草。但哪些题目给了一样的答案,哪两个人在哪些题目上答案完全相同,我是不知道的。由于这些有意安排的题目是混杂在其它题目中,被安排的试卷又混杂在其它试卷中。我对细节是完全不知情的,所以,我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印象给出成绩。

事后,我和助教一起进行复盘。当助教指给我看那些被安排过的试卷的时候,我发现,我在给成绩的时候,分数确实不一样。尽管在回答问题的内容上,是完全一样的。但字迹隽秀的试卷,我给的分数还是相对要高。我知道,这是由于某种认知偏误带来的影响。因为这件事,我后来养成了一个习惯:我一般在改学生试卷的时候,都努力回避事先看试卷主人的名字,也尽量不去考虑字迹凌乱与否的因素。

2.管理者的评价偏见

今天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和你分享我的亲身经历?是因为这个例子和管理者做业绩评价时的心态非常相像。管理者对下属,其实和老师对学生的关系,很相似。领导者都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下属的。也许你不愿意承认,但如果你是管理者,你也一定有一副有色眼镜。眼镜是一定有的,差别就是深浅的程度可能不同。

我们昨天讲了要摆好人头。之所以要摆人头,就是因为不同的下属在我们的心目中是不一样的。否则人人都一样,人头就不需要摆了。所以,你要知道,管理者每天口口声声讲要一视同仁,那是为了不要让大家感觉到有差异。这是因为,避免组织内部有很明显的差异、分别,可以更有效地建设组织文化,保有良好的合作氛围。

但是,在领导者的心目中,人和人的能力是不同的,人和人的经历是不同的,人和人的背景是不同的。这些不同,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管理者评价的客观性。就好比学生学我的课之前,他的字迹是否潦草,就已经决定了,他是不是学得好,是不是学到了,其实和答卷上的字迹是没有关系的。但是,这个字迹确实影响了我对他学我的课的结果,也可以说是业绩的评价。于是,每一个领导者在对下属进行业绩评价的时候,都要努力避免这一类的评价差异。

一句话,管理者在进行业绩评估的时候,一定要努力剔除摆人头时所固有的内心偏见,尽可能地用客观的态度看待被评价者的当期业绩,特别是要争取做到剔除能力的影响来看待努力。这些年来,管理心理学家对影响评估公平性的因素已经有了一些研究,下面我就和你分享几种评价过程中常见的心理偏见。

3.四种常见的评价偏误

第一种,叫做“评价归因偏误”。很多时候,一个下属没有完成业绩,很容易被上级管理者归因到他的能力上面,甚至被归因到这个人的性格特征上面。而这个能力和性格特征上的东西,很多时候并不代表着他没有努力。虽然这个人在摆人头的时候,曾经被你归类到不能干的那一类人里面,但是,这个人可能很努力,只是因为他的运气实在不好,他的努力在这一阶段没有显现出效果。这时,一定要避免将他一棒子打死。

对年轻人做业绩评价的时候,要格外注意避免“归因偏误”。因为职业的关系,我和年轻人打交道比较多。一个年轻人表现不好,很多时候不是他不想努力,而是因为他缺少很好的指点,生活的磨练还不够,还没有开窍。我身边有太多的例子告诉我,年轻人的可塑性非常大,一旦开窍,你不刮目相看都不行。

第二种偏误,叫“近因效应”。近因效应的意思是说:我们会因为对某一个人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记忆比较深,因此,会影响到对这个人的长期评价和整体评价。比如,每年到期末考试的时候,都会有少数特别有心的学生和你套近乎。比如,最后几节课他们会坐在前排,课间也会跑过来问问题。但实际上就是为了给我留个印象,考试成绩得分多一些。

我们通常是在年底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我们要特别谨慎,不要因为这个人只是在第四季度表现不错,就特别器重他,我们需要考虑他全年的情况,避免近因效应。避免近因效应的一个方法,就是坚持对整个考核期的情况做记录,以便在评价时有可以依照的资料。昨天的那个表格,就有助于你减少近因效应。

第三种偏误,叫“光环效应”。我们有的时候会对某些人有偏爱,因此,你会对他的评价有向上的倾向。与这个情况相反的心理影响,叫“犄角效应”,就是你觉得这个人特别坏,他就算是干得比较好,你也觉得没有那么好。比如,我以前有一个学生,钢琴弹得特别好,我特别喜欢这个学生。即使他经常缺课,我在很多时候,心里老有一种关照他的冲动。

第四种偏误,叫“居中趋势”。比如说,有很多下属我们并不是很熟悉,但我们在评价打分的时候,一般都不太会把人搞得太惨,所以,我们在给人评价的时候,也不愿意给太低的分。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影响优秀员工的心理感受。我前面讲过的开平方乘以十,其实最后就形成了一种评价上的“居中趋势”,我深切地体会过这种心理感受。

课后思考

总之,以上偏误都是为了保证评估公平,是管理者在心里必须要警惕的。今天课后,请你想一想,你在评价下属的时候,是否不自觉地会有这种评价偏误?而你作为别人的下属,是不是也遭受过某种不公平的评价?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mac空间拯救

128g的mac空间总是捉肘见襟。怎么清理呢? 首当其冲的是下载文件夹 

鲜花帝国

《鲜花帝国》| 大象公会解读 《鲜花帝国》| 大象公会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艾米·斯图尔特是美国人,在加州北部有自己的私人花园。她创作了很多关于自然的书,其中三本还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分别是《邪恶的虫子》《邪恶的植物》和《鲜花帝国》。她同时也是知名博主,《优雅园艺》杂志的特约编辑。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美国 广播公司(ABC)等媒体都做过她的专题报道。 关于本书 本书是近年来自然博物写作中的范本,资深园 艺编辑兼畅销书作家艾米·斯图尔特代表作之一。通过对鲜花产业的深度调查,作者分别从好的方面、坏的方面和美的方面,为我们揭开鲜花贸易这个美丽又复杂的行业的神秘面纱。 核心内容 现在的全球切花市场每年拥有高达400亿美元的交易额,是全球电影市场票房总量的4倍。从大型农商企业到本地农场,从欧洲到拉美,作者艾米追随育种者、遗传学家、种植者和供应商的脚步,亲眼目睹他们创造、生产和销售花卉。本书建立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鲜花产业中自然与科技、情感与商业的交汇和融合。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 鲜花销售的三个环节 鲜花产业中有三大重要环节:育种、栽培与售卖,作者选择了不同的地点分别调查鲜花流通中的秘密。 1. 育种 美国人莱斯利·伍德利夫是传统育花人的代表,他会去培育其他人都认为不可行的杂交品种。在他为阳谷花卉农场工作的时候,培育出了花头朝上、硕大艳丽的百合品种,他的合伙人基尔希将这种百合命名为“星象家”,并在70年代中期交给俄勒冈和荷兰的种植者,希望他们大规模种植,看看是否适合作为切花生产。 “星象家”在荷兰大获成功,很快成为荷兰最畅销的东方百合。最终,这种完美的百合花走向了世界,成为大众消费的廉价品种。 2. 栽种 作者采访了加州的太阳谷农场,以了解鲜花行业中的栽培环节。美国的太阳谷农场到处是机器和仓库,看起来像巧克力工厂。农场的自动化程度非常高,鲜花们在温室里过着短暂而养尊处优的生活。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甚至不用费心扎根于土壤,盆里主要是切碎的椰丝纤维,害虫被通风孔上的细网拦住,或者被粘虫器和杀虫剂消灭。 然而,太阳谷的荷兰实习生依然评价说,相比荷兰标准,这里的工人操作还相当原始。在荷兰,劳动力成本相当高,而在加州,还是可以使用更多的工人和更少的机器。 3. 售卖 作者追随厄瓜多...

《议程设置》| 董晨宇解读

我们应该用更加谨慎、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媒体与新闻。 核心内容 本书的思想核心是,因为现实的复杂性程度太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又非常有限,所以就不得不求助大众媒体获取信息。大众媒体对一个问题的报道量越大,就越容易被公众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这样一来,大众媒体就可以通过精心挑选报道的内容,来影响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关于议程设置理论 在这本书里,最为核心的思想是1972年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体报道了什么,人们就关注什么,媒体对一个话题的报道量越大,就越容易被人们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在那之前,传播学者普遍认为,大众媒体对舆论的影响力非常有限。议程设置理论颠覆了这一认知,它认为大众媒体可以通过精心挑选报道的内容,来操控我们对现实的感知。例如研究者发现,在越南战争中,当美军向越南派兵减少的时候,媒体的报道却在增加,当派军增加的时候,报道却在减少。媒体的报道和现实情况正好相反。但是,公众对于越南战争重要性的评价,却紧紧跟随着媒体报道的数量。也就是说,并不是现实在影响公众的判断,而是媒体创造的现实,真真切切地左右着舆论。 二、与世界的复杂性相比,人类的思维能力非常有限 作者认为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如此迂回复杂,只能依靠媒体帮我们清理线索。这也是议程设置理论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 对于人们来讲,了解周围的环境是一项基本的安全需要。不过,在现代世界中,与人们所处环境的复杂性相比,人们的思维能力实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人们在做判断时,就不可能考虑得面面俱到,只能通过脑海中最先想到的记忆碎片来进行思考。决定哪些碎片在我们脑海中最先闪光的,正是大众媒体。大众媒体在人与现实环境中间,就像一个搬运工,现实环境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它就挑选一些记录下来,然后转交给我们。这时,大众媒体对一个问题的报道量越大,在我们的记忆中就变得越重要,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就越容易首先想到这件事。这就是议程设置理论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 三、关于铺垫效果 麦库姆斯认为,大众媒体可以引导人们想什么问题。美国学者艾英戈则认为,不仅如此,大众媒体还能引导人们怎么想这些问题。 在对美国总统大选的研究中,艾英戈发现,美国人在评价一位总统候选人时,往往会凭借自己的第一感觉,也就是他们脑海中最重要的政治话题。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