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欧洲霸权之前》| 苗博特解读

关于作者

珍妮特·阿布卢格霍德,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任教于西北大学、史密斯学院等美国知名大学及文理学院。 珍妮特·阿布卢格霍德早期研究城市社会学,后转向世界体系研究这样一个跨学科领域,对欧洲崛起之前的世界体系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关于本书

本书是珍妮特·阿布卢格霍德的代表性著作,回答的主要问题是:在欧洲崛起之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珍妮特·阿布卢格霍德采用了世界体系理论这样一个跨学科的视角,通过她对中世纪欧洲、中东、远东地区的商贸城市的原创性研究,对这一理论作出了重要修正。本书出版之后,在美国政治学评论、美国社会学评论等不同学科的顶级学术期刊上都有书评发表,讨论过这本著作,影响十分广泛。

核心内容

从十三世纪到十四世纪,欧亚大陆已经被繁荣的远距离贸易联系成了一个发达的世界体系。这个体系不仅早于后来以欧洲为中心的现代世界体系,在发达程度上也毫不逊色。然而,因为黑死病和蒙古帝国的分崩离析,这个原本大有前途的体系在十四世纪下半期解体。而中国在明朝时禁止海运,闭关锁国,也与这一体系的崩溃有着直接的关系。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在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十三世纪存在一个发达的世界体系

一般认为,在航海大发现之前,世界的各个区域大体上处在相对隔离的状态。不同文明之间存在一些有限的接触,一直到十五世纪,欧洲建立起了与美洲、亚洲的直接联系,整个世界才开始日益紧密地联系到一起。这样的一个世界体系是被欧洲国家带头打造的,被社会学家沃勒斯坦称为“现代世界体系”,它是一个新生事物。

本书提出,在十三世纪时,除了相对隔绝的美洲大陆之外,已知的世界其它部分已经通过远距离贸易联系了起来。这个十三世纪的世界体系,在相互联系的广度和密切程度上都是空前的:它的覆盖范围非常广阔,从西北欧一直远到中国东南沿海;它的多数成员之间实现了直接的交往,甚至包括欧洲和中国之间的直接往来。此外,这个体系还发展出了非常复杂精密的经济制度,不逊色于十六世纪的现代世界体系。

这个体系主要包含三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欧洲、中东和亚洲。这些子系统中存在一些“世界城市”,例如威尼斯、巴格达、泉州等等,是各个子网络的中心节点。贸易网络穿过这些节点城市,编织成了一张覆盖欧亚大陆的网络。这张网络中存在三条主要的线路,第一条是海上贸易,串联起地中海沿岸的港口城市,主要流通着欧洲、北非和中东的商品。第二条起点在现在的东欧,通过中亚的陆上贸易路线和东方连接,欧洲东部的半岛是来自东方的商品集散地。第三条是直接穿越中亚陆路,到达印度和中国,南达印度洋群岛。

当时的贸易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复杂,远程贸易将世界上不同区域联系起来,而这些不同地方的商人使用的语言、货币和度量衡都不同,因此,当时参与这个贸易体系的各方,已经发展出了类似现代汇率转换、股份合作、委托代理和信用制度等等一系列制度。在珍妮特·阿布卢格霍德看来,这些制度的发达水平已经和十六世纪时那个“现代世界体系”不相上下。

二、为什么这个体系突然崩溃

珍妮特·阿布卢格霍德发现,这个欣欣向荣的世界体系在一个多世纪后突然崩溃解体。到十四世纪晚期,各大子系统在贸易活动上都有着明显的衰退迹象,原本密切联系的网络退化成了有限的几条线路。

贸易的衰落首先表现在海港建设的停滞上,在威尼斯和热那亚,由于此前海上贸易的繁荣,本来都在大兴土木,建设和升级港口设施,然而这些工程到十四世纪中期时,没有完工就中止了。此外,出海贸易的商队船队规模剧烈下降。在横穿中亚的陆路上,贸易同样也在衰退。

为什么海路、陆路的贸易在十四世纪下半期同时萧条?珍妮特·阿布卢格霍德认为,第一个主要原因是十四世纪时席卷欧亚大陆的黑死病。黑死病不仅在中国爆发,还随着陆上贸易路线向西传播,在欧洲反复发作,几十年间使得欧洲的总人口下降了一半左右。对当时正处在上升势头的这个世界体系来说,黑死病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人口的锐减使得各地区经济衰退,可以流通的盈余产品急剧减少,远距离贸易和商道都随之萎缩。第二个原因是蒙古帝国的逐渐瓦解,始于13世纪,蒙古人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成吉思汗的子孙们继承了蒙古帝国的不同区域,主要包括中国元朝和中亚的四大汗国,这五个政治体之间是一种松散的邦联关系,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蒙古帝国,为欧亚大陆繁荣的贸易往来提供政治保护。

然而在1368年,元朝灭亡并被明朝取代,这对当时正在衰退中的世界体系是一记不亚于黑死病的重击。蒙古人从中国撤离,不再是中国的合法统治者,因此它不能帮助到中国与世界其它地区的贸易往来。原先在中亚帝国的蒙古汗国们,相应地也成为了明朝的敌对势力,切断了明朝治下的中国联系中东和欧洲的陆上交通,这使得中国一度脱离了当时的世界体系。也就是说,这个体系中的一个主要玩家暂时下线了,而其它玩家也因为各种原因越来越少参与到体系的运转中来。因为各个子系统都在收缩,这个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越来越难以继续。

三、明朝为何转向闭关锁国

中国明朝时期就有适合远航的强大海军,也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在1433年之后,明朝海军从印度洋撤退,留下一大片待后来者填补的权力真空。为什么明朝明明有能力,却最终从印度洋撤退,失去了发展海上霸权的机会?

一个比较常见的解释是,受儒家轻视贸易的正统思想影响,明朝对海上贸易不感兴趣。但珍妮特·阿布卢格霍德认为这种观点夸大了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她指出,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把中国放置在整个世界体系中去考虑。她认为,明朝的撤退根本上是经济问题,是整个世界体系范围内经济不景气,加上国内的财政危机,使得明朝决定退出印度洋。事实上,明朝在稳固了政权之后,曾经试图恢复对外贸易,联结世界其它区域,重回世界体系。由于中亚的陆上交通被蒙古汗国阻塞,唯一可行的路线就是印度洋的海路,这也是郑和下西洋的部分目的。

明朝政府重新扩建海军,花费重金建造大量船只,打造了当时最强大的海军,可惜的是,明朝的海上力量只能说是生不逢时。当时世界体系内的贸易受到黑死病和蒙古帝国崩溃的影响,已经普遍地处在衰退之中,印度洋一带的贸易圈中活跃的参与者越来越少,明朝的海上力量并不能使其收获大量实际利益。

此外,明朝还面临着国内的经济困难,这使得花费大量财政收入来维持一支昂贵又不能创收的海军,显得非常不划算。珍妮特·阿布卢格霍德还认为,明朝国内的经济问题也与她研究的整个世界体系有关。就像整个世界体系失去了中国这个主要的玩家,就大大被削弱了一样,明朝作为一个经济体一度失去了与整个体系的联结,无法从整个体系的运转中获利,它的经济实力也随之被大大削弱。在明朝政府内部存在各种反对声音的情况下,明朝最终从海上撤退。

金句

  1. 欧洲并不必然是中心,世界体系原本可以更平等。

  2. 中国一度脱离了当时的世界体系,也就是说,这个体系中的一个主要玩家暂时下线了,而其它玩家也因为各种原因越来越少参与到体系的运转中来。

  3. 就好像一个人的命运,不仅仅只取决于自我奋斗,历史的行程这个大背景也是一项极其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因素,而一个国家的国运有时也是如此。

  4. 明朝作为一个经济体一度失去了与整个体系的联结,无法从整个体系的运转中获利,它的经济实力也随之被大大削弱,这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结果。

撰稿:苗博特
脑图:摩西
转述:江宁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mac空间拯救

128g的mac空间总是捉肘见襟。怎么清理呢? 首当其冲的是下载文件夹 

鲜花帝国

《鲜花帝国》| 大象公会解读 《鲜花帝国》| 大象公会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艾米·斯图尔特是美国人,在加州北部有自己的私人花园。她创作了很多关于自然的书,其中三本还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分别是《邪恶的虫子》《邪恶的植物》和《鲜花帝国》。她同时也是知名博主,《优雅园艺》杂志的特约编辑。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美国 广播公司(ABC)等媒体都做过她的专题报道。 关于本书 本书是近年来自然博物写作中的范本,资深园 艺编辑兼畅销书作家艾米·斯图尔特代表作之一。通过对鲜花产业的深度调查,作者分别从好的方面、坏的方面和美的方面,为我们揭开鲜花贸易这个美丽又复杂的行业的神秘面纱。 核心内容 现在的全球切花市场每年拥有高达400亿美元的交易额,是全球电影市场票房总量的4倍。从大型农商企业到本地农场,从欧洲到拉美,作者艾米追随育种者、遗传学家、种植者和供应商的脚步,亲眼目睹他们创造、生产和销售花卉。本书建立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鲜花产业中自然与科技、情感与商业的交汇和融合。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 鲜花销售的三个环节 鲜花产业中有三大重要环节:育种、栽培与售卖,作者选择了不同的地点分别调查鲜花流通中的秘密。 1. 育种 美国人莱斯利·伍德利夫是传统育花人的代表,他会去培育其他人都认为不可行的杂交品种。在他为阳谷花卉农场工作的时候,培育出了花头朝上、硕大艳丽的百合品种,他的合伙人基尔希将这种百合命名为“星象家”,并在70年代中期交给俄勒冈和荷兰的种植者,希望他们大规模种植,看看是否适合作为切花生产。 “星象家”在荷兰大获成功,很快成为荷兰最畅销的东方百合。最终,这种完美的百合花走向了世界,成为大众消费的廉价品种。 2. 栽种 作者采访了加州的太阳谷农场,以了解鲜花行业中的栽培环节。美国的太阳谷农场到处是机器和仓库,看起来像巧克力工厂。农场的自动化程度非常高,鲜花们在温室里过着短暂而养尊处优的生活。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甚至不用费心扎根于土壤,盆里主要是切碎的椰丝纤维,害虫被通风孔上的细网拦住,或者被粘虫器和杀虫剂消灭。 然而,太阳谷的荷兰实习生依然评价说,相比荷兰标准,这里的工人操作还相当原始。在荷兰,劳动力成本相当高,而在加州,还是可以使用更多的工人和更少的机器。 3. 售卖 作者追随厄瓜多...

《议程设置》| 董晨宇解读

我们应该用更加谨慎、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媒体与新闻。 核心内容 本书的思想核心是,因为现实的复杂性程度太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又非常有限,所以就不得不求助大众媒体获取信息。大众媒体对一个问题的报道量越大,就越容易被公众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这样一来,大众媒体就可以通过精心挑选报道的内容,来影响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关于议程设置理论 在这本书里,最为核心的思想是1972年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体报道了什么,人们就关注什么,媒体对一个话题的报道量越大,就越容易被人们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在那之前,传播学者普遍认为,大众媒体对舆论的影响力非常有限。议程设置理论颠覆了这一认知,它认为大众媒体可以通过精心挑选报道的内容,来操控我们对现实的感知。例如研究者发现,在越南战争中,当美军向越南派兵减少的时候,媒体的报道却在增加,当派军增加的时候,报道却在减少。媒体的报道和现实情况正好相反。但是,公众对于越南战争重要性的评价,却紧紧跟随着媒体报道的数量。也就是说,并不是现实在影响公众的判断,而是媒体创造的现实,真真切切地左右着舆论。 二、与世界的复杂性相比,人类的思维能力非常有限 作者认为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如此迂回复杂,只能依靠媒体帮我们清理线索。这也是议程设置理论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 对于人们来讲,了解周围的环境是一项基本的安全需要。不过,在现代世界中,与人们所处环境的复杂性相比,人们的思维能力实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人们在做判断时,就不可能考虑得面面俱到,只能通过脑海中最先想到的记忆碎片来进行思考。决定哪些碎片在我们脑海中最先闪光的,正是大众媒体。大众媒体在人与现实环境中间,就像一个搬运工,现实环境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它就挑选一些记录下来,然后转交给我们。这时,大众媒体对一个问题的报道量越大,在我们的记忆中就变得越重要,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就越容易首先想到这件事。这就是议程设置理论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 三、关于铺垫效果 麦库姆斯认为,大众媒体可以引导人们想什么问题。美国学者艾英戈则认为,不仅如此,大众媒体还能引导人们怎么想这些问题。 在对美国总统大选的研究中,艾英戈发现,美国人在评价一位总统候选人时,往往会凭借自己的第一感觉,也就是他们脑海中最重要的政治话题。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