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良舟解读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良舟解读

关于作者

戴维·珀金斯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资深教授,也是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创始人之一。他在美国教育界和心理界有着极高的威望和影响力,对智力、理解、思考、创意等各种与人类学习相关的议题都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他积极参与到现代教育改革的实践当中,尝试为不同阶层的学习者构建深入学习的体系。
关于本书
本书详细剖析了为什么传统的学习在生活中没有用,并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两个角度阐述有用的学习是什么样的。作者强调有用的学习需要有生活价值,而生活价值的四个判断标准就是让学习变有用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值得学习的内容。此外,他还系统讲述了一套能够把学到的内容用出来的学习方法。
核心内容
选择有用的学习内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是用得上的学习。学习就如同盖房子,材料工具和建造工艺都要保证质量、精益求精,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建成优质的建筑。因此,要想我们的知识殿堂牢固而实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都应该从有生活价值的角度出发,选择值得学的知识和技能,并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和加强学习内容与实践的密切联系,才能真正实现学习的用处。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才是有用的

本书作者指出,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内容才是有用的。生活价值是判断事物或技能是否有用的关键,它有四个基本的判断标准:
1. 深刻见解:所学的内容是否有助于了解周围的世界及事物的运行规律。
这一点就相当于房子的基本属性是什么,比如说房子它应该有一定的空间,起码要能够容纳一个人正常的生活起居,而不能是只有几平米那么大。学习内容是否具备“深刻见解”,这条判断标准为理想的知识殿堂搭建了一个基本的框架。
2. 行动:学习内容是否对于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有指导意义。
还是以房子作类比的话,理想中的房子最起码应该是结实的,质量不能差,不能风雨飘摇随时可能倒塌。这条标准其实就是狭义上的“有用”或“无用”,而对于学习内容进行这样的实用性考量,也能够有效地区分出学习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3. 伦理道德:人类毕竟是社会动物,相互之间的相处模式也非常重要。
这就好比房子应该有门窗,能通风。那种进不去出不来,完全封闭的建筑当然没办法利用,因此学习的内容也应该有助于激发人们对这种关系的良性追求和互动。
4. 机会:学到的知识是否有足够的现实状况借以思考和分析。
这条标准就相当于房子建造的地理位置,它与我们的生活范围是远还是近,如果房子远在郊区,超出了平时工作或学习的区域,通勤时间已经难以平衡正常的生活安排,既使真有这样一套房子,能去居住的时间也非常少了。学来的知识也是一样,如果没有足够的机会去实践,自然也是没多大用的。

二、什么样的内容才值得学习

  1. 材料:有生活价值的知识 珀金斯把满足生活价值四条标准的知识称为“全局性理解”,就是这些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有实际关联,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帮助。还是拿盖房子作类比,“全局性理解”就是盖房所需的建筑材料。如果某个人能对某种知识构成全局性理解,那这个知识点对于这个人而言就是值得学的知识。 例如,“民主”的相关知识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解决团体与个人、国家与人民,甚至是全球一体化问题的思路,小到公司或班级怎么做出决策,大到各国如何共同商议解决问题,都有赖于这个知识点在背后的作用。除了政治选举投票,它也是能有效解决家庭争议的好方法。此外,它还能激发我们对有效民主模式和实践的道德性追求,以更好地解决人们的矛盾,面对个体之间的差异。
  2. 工具:有生活价值的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过既然是用来为学习服务,也要有生活价值,同样要遵循深刻理解、行动、伦理道德和机会四个判断标准。 书中指出,开放性问题应该由学习者自己提出,其目的不是找到最后的答案,而是鼓励、培养人们的好奇心和困惑感,它们是开放性问题的动力和能量。因此,对于老师和家长等教育者而言,促成开放性问题有两个主要的努力方向:一是保护好奇心,不要轻视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问出的开放性问题,正确引导学生按照全局性理解的思路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二是激发好奇心,给学生创造正确的问题背景,积极营造多样的思考角度。 而对于已经走出校园的学习者而言,开放性问题需要我们跳出固有的印象,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曾经习以为常的事情,发现平凡事物背后的形成过程,找到兴趣点,并像孩童一样孜孜不倦地问出“为什么”。其实开放性问题的核心就是知其然的同时,还要知其所以然,找到并维护好我们自己宝贵的好奇心是我们实现终身学习这一目标的基础。 ## 三、正确的学习方法 就好比“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许多用不上的知识并不是真的没有用,而是我们没有掌握它们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和作用。有用的学习需要经历以下五个过程:
  3. 理解 这种理解不是我们反复背诵的考试题目的标准答案,而是对某个主题有独立的思考。比如学习英语语法,如果死记硬背语法规则也不是背不下来,但我们对于语法的理解就是空洞的,语法本身的实用性,以及每种时态里潜藏的那层意思就被忽略了。这些微弱的区别都是人类情感或思想的表达,其中的奇妙是死记硬背感受不到的,如果无法理解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于语言的使用。
  4. 运用 运用就是将思考的工具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让它们有一片施展作用的空间。比如我们学英语时会遇到很多看起来特别高级或特别地道的英文表达词组,但实际对话、翻译、写作中遇到仍然不会使用。而把英文表达用出来最直接的方式是写作文,每次写作文时,背十个词组,并要求自己把它们用在作文里,用得多了不仅记得更牢固,对于词组的运用也越来越灵活,因此我们学到的知识一定要想尽办法把它用出去。
  5. 注意 注意,其实就是学习主动性,我们要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细节,找到思维能力在现实中的作用,逐步开拓思维能力可以运用的日常领域和范围。许多人都以为去了国外就能自然而然地学会英语,因为有英语环境。但其实没有这么简单,如果我们并不去拓展英语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即使我们到了国外,也会总想着要尽可能去找华人说汉语,英语水平仍然得不到提高。
  6. 感兴趣 重视那些自己兴趣所在的要素,将源自内心的热情注入学习的过程。在经历了前三个步骤之后,我们可以去寻找自己的兴趣点,无论是国外的体育联赛、娱乐明星,还是文学、音乐、影视作品,只要有兴趣,都是促使我们不断深入学习的动力,曾经的学习痛苦就会转化为乐趣。
  7. 融会贯通 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将所学到的知识真正变成我们的工具包,像武林高手一般将知识化有形于无形,面对变幻多端的世界也能如入无人之境。 ## 金句
  8. 我们学习东西,其实就和盖房子的需求一样,对于要学习的内容,应该要求它对我们来说是有用的,要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
  9. 书本里的长篇大论只有从事物运行本质的岗位上显出原形,对于学习者才真正具有现实意义。 3.许多我们用不上的知识并不是真的没有用,而是我们没有掌握它们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和作用。
  10. “学什么”只是扬帆远航的第一步,正确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让我们在改变的路程上前行万里。 撰稿:良舟脑图:刘艳转述:孙潇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mac空间拯救

128g的mac空间总是捉肘见襟。怎么清理呢? 首当其冲的是下载文件夹 

鲜花帝国

《鲜花帝国》| 大象公会解读 《鲜花帝国》| 大象公会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艾米·斯图尔特是美国人,在加州北部有自己的私人花园。她创作了很多关于自然的书,其中三本还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分别是《邪恶的虫子》《邪恶的植物》和《鲜花帝国》。她同时也是知名博主,《优雅园艺》杂志的特约编辑。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美国 广播公司(ABC)等媒体都做过她的专题报道。 关于本书 本书是近年来自然博物写作中的范本,资深园 艺编辑兼畅销书作家艾米·斯图尔特代表作之一。通过对鲜花产业的深度调查,作者分别从好的方面、坏的方面和美的方面,为我们揭开鲜花贸易这个美丽又复杂的行业的神秘面纱。 核心内容 现在的全球切花市场每年拥有高达400亿美元的交易额,是全球电影市场票房总量的4倍。从大型农商企业到本地农场,从欧洲到拉美,作者艾米追随育种者、遗传学家、种植者和供应商的脚步,亲眼目睹他们创造、生产和销售花卉。本书建立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鲜花产业中自然与科技、情感与商业的交汇和融合。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 鲜花销售的三个环节 鲜花产业中有三大重要环节:育种、栽培与售卖,作者选择了不同的地点分别调查鲜花流通中的秘密。 1. 育种 美国人莱斯利·伍德利夫是传统育花人的代表,他会去培育其他人都认为不可行的杂交品种。在他为阳谷花卉农场工作的时候,培育出了花头朝上、硕大艳丽的百合品种,他的合伙人基尔希将这种百合命名为“星象家”,并在70年代中期交给俄勒冈和荷兰的种植者,希望他们大规模种植,看看是否适合作为切花生产。 “星象家”在荷兰大获成功,很快成为荷兰最畅销的东方百合。最终,这种完美的百合花走向了世界,成为大众消费的廉价品种。 2. 栽种 作者采访了加州的太阳谷农场,以了解鲜花行业中的栽培环节。美国的太阳谷农场到处是机器和仓库,看起来像巧克力工厂。农场的自动化程度非常高,鲜花们在温室里过着短暂而养尊处优的生活。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甚至不用费心扎根于土壤,盆里主要是切碎的椰丝纤维,害虫被通风孔上的细网拦住,或者被粘虫器和杀虫剂消灭。 然而,太阳谷的荷兰实习生依然评价说,相比荷兰标准,这里的工人操作还相当原始。在荷兰,劳动力成本相当高,而在加州,还是可以使用更多的工人和更少的机器。 3. 售卖 作者追随厄瓜多...

《议程设置》| 董晨宇解读

我们应该用更加谨慎、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媒体与新闻。 核心内容 本书的思想核心是,因为现实的复杂性程度太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又非常有限,所以就不得不求助大众媒体获取信息。大众媒体对一个问题的报道量越大,就越容易被公众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这样一来,大众媒体就可以通过精心挑选报道的内容,来影响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关于议程设置理论 在这本书里,最为核心的思想是1972年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体报道了什么,人们就关注什么,媒体对一个话题的报道量越大,就越容易被人们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在那之前,传播学者普遍认为,大众媒体对舆论的影响力非常有限。议程设置理论颠覆了这一认知,它认为大众媒体可以通过精心挑选报道的内容,来操控我们对现实的感知。例如研究者发现,在越南战争中,当美军向越南派兵减少的时候,媒体的报道却在增加,当派军增加的时候,报道却在减少。媒体的报道和现实情况正好相反。但是,公众对于越南战争重要性的评价,却紧紧跟随着媒体报道的数量。也就是说,并不是现实在影响公众的判断,而是媒体创造的现实,真真切切地左右着舆论。 二、与世界的复杂性相比,人类的思维能力非常有限 作者认为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如此迂回复杂,只能依靠媒体帮我们清理线索。这也是议程设置理论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 对于人们来讲,了解周围的环境是一项基本的安全需要。不过,在现代世界中,与人们所处环境的复杂性相比,人们的思维能力实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人们在做判断时,就不可能考虑得面面俱到,只能通过脑海中最先想到的记忆碎片来进行思考。决定哪些碎片在我们脑海中最先闪光的,正是大众媒体。大众媒体在人与现实环境中间,就像一个搬运工,现实环境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它就挑选一些记录下来,然后转交给我们。这时,大众媒体对一个问题的报道量越大,在我们的记忆中就变得越重要,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就越容易首先想到这件事。这就是议程设置理论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 三、关于铺垫效果 麦库姆斯认为,大众媒体可以引导人们想什么问题。美国学者艾英戈则认为,不仅如此,大众媒体还能引导人们怎么想这些问题。 在对美国总统大选的研究中,艾英戈发现,美国人在评价一位总统候选人时,往往会凭借自己的第一感觉,也就是他们脑海中最重要的政治话题。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