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迈尔斯直觉心理学》| 赵亭解读

关于作者

戴维·迈尔斯,国际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协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出版过十几本非常受欢迎的心理学著作,其中《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两本经典著作已经分别再版了11次和9次,还被美国700多所高等院校选为心理学教材。虽然成就斐然,迈尔斯却低调地将自己定位为“面向公众和心理学学生的心理科学传播者”。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关于直觉的经典科普读物。在本书里,戴维·迈尔斯为我们揭开了直觉的神秘面纱,他从直觉是什么以及直觉形成的基础出发,为我们解读了直觉的强大力量和潜在危害。截至迈尔斯这本书于2002年首次出版前,还没有一本权威且系统的心理学著作是面向大众来科普直觉的形成、力量和危害的。迈尔斯的这本书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被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盛赞为“心理学界最好的著作之一”。

核心内容

本期音频从直觉是什么以及直觉形成的基础出发,为我们解读了直觉的强大力量和潜在危害。迈尔斯指出,虽然直觉是思维的捷径,但在利用直觉的同时,我们一定要警惕陷阱,用理性思维加以检验,以直觉和理性双轨思维来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直觉及其形成的基础

  1. 什么是直觉

每天,我们都要做无数选择,处理无数事务,生活中的大部分思维、感受和行为都是在意识之外运作的,不用花费什么心力我们就能自如地处理好大部分日常事务。这种可以不加观察或推理,直接快速地得出认识与洞见的能力就是迈尔斯定义的直觉。与之相对的,是有意识、需要分析和批判的理性思维。

  1. 直觉形成的基础

直觉形成的基础是无意识学习,所谓无意识学习就是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学习过程。心理学界已经从很多研究中发现了人类存在大量无意识学习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我们实际上知道很多我们以为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正是直觉形成的重要源泉。

  1. 强化直觉的方法

练就专家级别的技能,就能让直觉又强又准。专家的直觉之所以特别强,首先是因为专家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比普通人多几个数量级;其次,这些知识都是以模块的形式存储在专家头脑中,各个模块有着紧密有序的联系,正是这种庞大、坚实、稳固的知识网络激发了准确有效的直觉。可以说,如果你拥有专家级别的技能,你的直觉就会非常强。

二、直觉的强大力量

  1. 直觉可以解放我们的大脑

一段走熟了的楼梯,你可以不用看脚下单凭直觉就快速平稳地走完。但如果某一阶楼梯突然加高,你很可能会一个踉跄跌倒。再次迈出一步前,你会仔细观察台阶的高度和宽度,调整好一条腿的弯曲度和力度,以保证另一条腿能平稳落到台阶上,然后才小心翼翼走下一阶楼梯。

如果我们下楼梯或完成生活中的每一个动作前,都需要用这样有意识的计算和准备,那我们不但会把自己累死,还会把大量时间浪费到无关紧要的重复性思考中。所以直觉的强大力量首先体现在解放大脑上,它让大脑不用操心无数琐碎细小的问题,腾出时间去分析和思考更为复杂和重要的事情。

  1. 直觉可以感知或捕捉到意识层面不知道的事情

你可能听说过”鸡尾酒会效应”:喧闹的鸡尾酒会中,你在房间一角和某个人侃侃而谈,你是不会听到房间另一头的对话的。但此时如果有人在谈话中提到了你的名字,你就会突然竖起耳朵张望,“谁在叫我的名字”?

我们明明都听不见别人的对话,为什么又可以对他们提到自己的名字做出反应呢?这得归功于直觉,它高度警觉地在大脑的雷达显示屏上监测着各种信息。别人闲聊这类无关紧要的噪音直觉可能会收集信息但不会予以处理,可突然听到了主人的名字,这可不得了了,得上报给意识,由此你才知道了房间另一头的两个人正在讲你的八卦。

  1. 直觉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

直觉的认知小工不但会对无意识刺激进行捕捉、积累,还会对其进行加工,这一意识之外的过程激发了我们的创造力。历史上很多的科学发现都是在“灵光一闪”之间完成的。在一项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调查中,83位获奖者中有72位都认为直觉对他们的成功有所帮助。

三、直觉的危害

  1. 直觉会构建虚假记忆

从大脑中提取记忆往往不需要理性分析,直觉就承担起了提取记忆的责任,迈尔斯甚至说,有时候记忆就是直觉。直觉图快,且倾向于与当下情况保持一致,于是,它更愿意提取触手可得、支持当下的记忆模块,而不会深挖保存在大脑深处客观完整的真实经历。所以说,直觉会扭曲记忆,构建出和自己目前所处境地相一致的虚假记忆。关于回忆,最可靠的不是脑子,而是当时就记录下的资料。

  1. 直觉有时会对情绪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做出错误的预测

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曾做过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他们对彩票中奖者和因事故瘫痪的受害者的幸福指数做了跟踪研究。在事件发生当时,彩票中奖者当然是欢天喜地,称这会让自己永远幸福;而事故受害者则痛不欲生,说这毁了自己的一生。

但一年过后,再对这些人的幸福指数进行回访,研究人员发现,他们的幸福指数都回落或者回升到了事件发生前的基础水平。为什么会这样?又是直觉挖的坑。直觉的快速反应模式把我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当下,只关注当下的大喜大悲,而忽略了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对此的调节和适应能力。

可以说,直觉有时是短视的。如果把对未来的预测全部交给短视的直觉,那我们可就被坑大了。

  1. 直觉会扭曲我们对现实的判断

先来看看直觉如何扭曲我们对自己的判断。直觉对我们自己有种盲目崇拜,遇到好事,直觉会毫不犹豫就把功劳归到我们身上;出现问题,则全部都是别人的责任。有时候,直觉还会玩事后诸葛亮的把戏,知道结果后就卖命地找证据去证明结果,导致我们高估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预测能力,产生一切尽在掌握的虚幻感觉。

再看看直觉如何扭曲我们对客观事实的判断。直觉是思维的捷径,它是指不需要做任何理性分析就得出结论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直觉很容易引发各种认知偏差,扭曲我们对事实的判断,让我们落入“启发式认知偏差”的陷阱中。

这个陷阱还分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直接根据事物的代表性特征快速做出判断,而忽略了样本大小、概率常识等问题,这就叫代表性启发式;第二种类型是根据我们更容易获得的信息来快速做出判断,这叫易得性启发式;第三种类型是以我们最初获得的信息为基准,围绕这个基准快速做出判断,这叫锚定效应。

金句

  1. 通过无意识学习模式,我们实际上知道很多我们以为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正是直觉形成的重要源泉。

  2. 如果你拥有专家级别的技能,你的直觉就会非常强。

  3. 直觉的强大力量还体现在它可以感知或捕捉到我们意识层面不知道的事情,进而让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

  4. 直觉会扭曲记忆,构建出和自己目前所处境地相一致的虚假记忆。关于回忆,最可靠的不是脑子,而是当时就记录下的资料。

  5. 直觉的快速反应模式把我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当下,只关注当下的大喜大悲,而忽略了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对此的调节和适应能力。可以说,直觉有时是短视的。

  6. 直觉经常会让我们落入“启发式认知偏差”的陷阱中,包括代表性启发式、易得性启发式和锚定效应。

撰稿:赵亭
脑图:摩西
转述:顾一菲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mac空间拯救

128g的mac空间总是捉肘见襟。怎么清理呢? 首当其冲的是下载文件夹 

鲜花帝国

《鲜花帝国》| 大象公会解读 《鲜花帝国》| 大象公会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艾米·斯图尔特是美国人,在加州北部有自己的私人花园。她创作了很多关于自然的书,其中三本还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分别是《邪恶的虫子》《邪恶的植物》和《鲜花帝国》。她同时也是知名博主,《优雅园艺》杂志的特约编辑。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美国 广播公司(ABC)等媒体都做过她的专题报道。 关于本书 本书是近年来自然博物写作中的范本,资深园 艺编辑兼畅销书作家艾米·斯图尔特代表作之一。通过对鲜花产业的深度调查,作者分别从好的方面、坏的方面和美的方面,为我们揭开鲜花贸易这个美丽又复杂的行业的神秘面纱。 核心内容 现在的全球切花市场每年拥有高达400亿美元的交易额,是全球电影市场票房总量的4倍。从大型农商企业到本地农场,从欧洲到拉美,作者艾米追随育种者、遗传学家、种植者和供应商的脚步,亲眼目睹他们创造、生产和销售花卉。本书建立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鲜花产业中自然与科技、情感与商业的交汇和融合。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 鲜花销售的三个环节 鲜花产业中有三大重要环节:育种、栽培与售卖,作者选择了不同的地点分别调查鲜花流通中的秘密。 1. 育种 美国人莱斯利·伍德利夫是传统育花人的代表,他会去培育其他人都认为不可行的杂交品种。在他为阳谷花卉农场工作的时候,培育出了花头朝上、硕大艳丽的百合品种,他的合伙人基尔希将这种百合命名为“星象家”,并在70年代中期交给俄勒冈和荷兰的种植者,希望他们大规模种植,看看是否适合作为切花生产。 “星象家”在荷兰大获成功,很快成为荷兰最畅销的东方百合。最终,这种完美的百合花走向了世界,成为大众消费的廉价品种。 2. 栽种 作者采访了加州的太阳谷农场,以了解鲜花行业中的栽培环节。美国的太阳谷农场到处是机器和仓库,看起来像巧克力工厂。农场的自动化程度非常高,鲜花们在温室里过着短暂而养尊处优的生活。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甚至不用费心扎根于土壤,盆里主要是切碎的椰丝纤维,害虫被通风孔上的细网拦住,或者被粘虫器和杀虫剂消灭。 然而,太阳谷的荷兰实习生依然评价说,相比荷兰标准,这里的工人操作还相当原始。在荷兰,劳动力成本相当高,而在加州,还是可以使用更多的工人和更少的机器。 3. 售卖 作者追随厄瓜多...

《议程设置》| 董晨宇解读

我们应该用更加谨慎、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媒体与新闻。 核心内容 本书的思想核心是,因为现实的复杂性程度太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又非常有限,所以就不得不求助大众媒体获取信息。大众媒体对一个问题的报道量越大,就越容易被公众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这样一来,大众媒体就可以通过精心挑选报道的内容,来影响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关于议程设置理论 在这本书里,最为核心的思想是1972年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体报道了什么,人们就关注什么,媒体对一个话题的报道量越大,就越容易被人们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在那之前,传播学者普遍认为,大众媒体对舆论的影响力非常有限。议程设置理论颠覆了这一认知,它认为大众媒体可以通过精心挑选报道的内容,来操控我们对现实的感知。例如研究者发现,在越南战争中,当美军向越南派兵减少的时候,媒体的报道却在增加,当派军增加的时候,报道却在减少。媒体的报道和现实情况正好相反。但是,公众对于越南战争重要性的评价,却紧紧跟随着媒体报道的数量。也就是说,并不是现实在影响公众的判断,而是媒体创造的现实,真真切切地左右着舆论。 二、与世界的复杂性相比,人类的思维能力非常有限 作者认为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如此迂回复杂,只能依靠媒体帮我们清理线索。这也是议程设置理论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 对于人们来讲,了解周围的环境是一项基本的安全需要。不过,在现代世界中,与人们所处环境的复杂性相比,人们的思维能力实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人们在做判断时,就不可能考虑得面面俱到,只能通过脑海中最先想到的记忆碎片来进行思考。决定哪些碎片在我们脑海中最先闪光的,正是大众媒体。大众媒体在人与现实环境中间,就像一个搬运工,现实环境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它就挑选一些记录下来,然后转交给我们。这时,大众媒体对一个问题的报道量越大,在我们的记忆中就变得越重要,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就越容易首先想到这件事。这就是议程设置理论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 三、关于铺垫效果 麦库姆斯认为,大众媒体可以引导人们想什么问题。美国学者艾英戈则认为,不仅如此,大众媒体还能引导人们怎么想这些问题。 在对美国总统大选的研究中,艾英戈发现,美国人在评价一位总统候选人时,往往会凭借自己的第一感觉,也就是他们脑海中最重要的政治话题。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