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锦灰堆:王世襄自选集》| 贾行家解读

《锦灰堆:王世襄自选集》| 贾行家解读

关于作者

王世襄,中国文物学权威、收藏鉴赏专家,在众多文物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开创性、奠基性的成就,被世界公认为“明式家具研究之父”。他所撰写的三十余种文物、文化研究专著,是各类文博研究的必读经典。他毕生致力于抢救、研究文物和传统文化。由于重大的文化贡献,在2003年获得荷兰“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王世襄学贯中西,多才多艺,文化情怀超越雅俗界限,被称作“京城第一玩家”。

关于本书

本书收录了王世襄八十岁前在学术专著外的大部分文章。全书共分三卷,前两卷收录了王世襄在家具、漆器、工艺品、书画、雕塑等十多项古代文化文物研究方面的文章,还有饮食、游艺等方面的考证和回忆文章。第三卷选收了王世襄夫妇的诗词书法手迹。
核心内容
本书涉及的文化、文物门类众多,呈现了王世襄毕生的文物研究和个人生活情趣,全面展现了王世襄的文化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活跃的系统,既体现在历史文献和珍贵文物中,也包括富于艺术韵味的民间艺术、能工巧匠的技术和知识、丰富多元的民俗等等,需要持久深入的研究和保护。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国文化获得世界性尊重的基础,是未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 以明式家具为例,介绍王世襄的文物研究

《锦灰堆》涉及的文物门类众多,明式家具排在首位,占最多篇幅,这也是王世襄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术成就。
明式家具是指“从明朝中期到清朝前期,材美工良、造型优美的家具”。王世襄认为,明式家具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代表性器物,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地位应该等同于书法、绘画、瓷器和玉器。
明式家具具有高超的文化艺术价值和格调。在选材上,主要使用坚硬致密的珍贵硬木,最有代表性的是黄花梨和紫檀。明式家具对硬木的颜色纹理形成了一整套美学标准。王世襄将对明式家具的审美,详细归纳列举为十六种格调,将其主流总结为“简练朴素”,就是删繁就简,只在最醒目的部位做点缀性雕刻镶嵌,通过合理的结构和优美的造型线条,使观看者获得长久的享受,而不觉得单调。明式家具完美地体现了中国文人的情趣,艺术价值能够超越时代和民族的范畴,简练明快的风格和现代西方艺术观念相通,因而一直受到国际收藏界的追捧。
明式家具存世稀少,据收藏界估算,目前存世的明代黄花梨和紫檀家具,总数不超过两千件。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不被重视,损毁流失严重,上世纪中叶以前,大量古代家具被贩卖到国外,许多珍贵家具被拆解,改成乐器、秤杆或棋子。从五十年代开始,王世襄一直呼吁将古代家具列为文物进行抢救,并由此开辟了中国明式家具的研究。
王世襄的文物研究,主要方式是将实物考察、文献调研和工艺技法三方面相结合。
1. 实物考察
王世襄是著名的收藏家,他的文物收藏,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实物研究考察。在研究漆器时,他除了关注故宫藏品,还经常去古玩铺、地摊收集标本,越是没有交易价值的残件他越重视,因为可以看到漆器的胎骨、漆的层次等等状况。在研究明式家具时,他终日和旧货摊打交道,到农户家收购家具,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都花在了文物上,遇到更贵的文物,他就用母亲留下的首饰去换,买不起的,就拍照或画下图来。王世襄家的旧宅院,原来有四层,后来只剩下几间,全都堆满了他收藏的佛像、古琴、铜器、漆器、家具、书画等文物,只留一条窄窄的通道。由于大量的实践和身深受的艺术修养,王世襄鉴定文物达到了只看一眼,就能分辨真假的境界。这种鉴定法在文物界被称为"望气",是指超越具体技术细节,直接观察器物是否具有一个时代的气韵。王世襄的收藏态度是:完成了研究,就为文物寻找好归宿,最重要的是获得知识和欣赏的乐趣。
2. 文献调研和工艺技法研究
王世襄学贯中西,有坚实的古文功底,他完成了多部中国古代漆工、木工专业书籍的注解。这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古文献整理工作,需要寻访民间工匠,一条一条地记下他们的实践经验和术语名词,将现存工艺与文献记载一一对照、推理求证出来的。在明式家具工艺部分的考证里,他对一千多条木工术语做了注释说明,又自己翻译成英文,这些成果,至今仍是世界明式家具研究的基础。
明式家具的工艺水平,被公认为是世界家具之最。它的结构既简单又科学,拆不走一个部件,只要拆掉一个小块,整个家具就会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榫卯技术。榫卯,就是在不同部件上刻出凹凸,凸出的叫榫,凹进的叫卯。王世襄对明式家具的工艺的讲解,对榫卯工艺的记述,达到了空前的详尽水平,也让仿冒者找到了“窍门”。
上世纪80年代后,王世襄研究明式家具的著作陆续出版。这几本书成为世界文物界的重大事件,立刻翻译成十几个版本,掀起了全世界的明式家具热潮。

二、王世襄把民俗文化中的玩物发展为文化

王世襄被称为“大玩家”,老一代的文化人都认为:王世襄是玩物壮志。像鸽哨、葫芦、蛐蛐罐,过去被当成玩具,一旦到了他的手上,就能被他挖掘整理出丰富的文化信息来,玩成了一门绝学。王世襄虽然出身富贵的书香门第,却自幼喜爱社会底层文化,热衷于和三教九流人物交往,也结交了许多民间工艺家。对于放鸽子、斗蟋蟀、养蛐蛐、玩葫芦、养猎狗、玩大鹰这些民间游艺,无一不精,这些爱好,都伴随了他的一辈子。他的许多专著以及本书中工艺、游艺等部分内容,都是从这些爱好发展而来的。
王世襄能在玩中观察体验民俗文化的精髓,通过查阅古籍、深入寻访,把玩物整理成系统的学问,挖掘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王世襄的研究中,有一大类是过去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玩物,从这些玩物里,他发现了不亚于珍贵艺术品的文化价值。
比如说,王世襄自幼爱玩葫芦,据他考证,葫芦在中国已经有七千年的种植历史。葫芦可以制成工艺品,是文玩的一类。王世襄像对待专业学术一样,花费心血才智,对中国葫芦工艺进行详细的分类研究,出版了中英文双语版专著《说葫芦》,部分内容收入这本书《锦灰堆》里。他不只喜爱研究收藏,年轻时自己就种植和制作文玩葫芦,他作的火画葫芦,目前市场估价十几万元;他年轻时种植制作的范制葫芦,曾被香港文物界鉴定为乾隆年间的古董展览。《说葫芦》从学术角度,理清了葫芦与书法、绘画、金石、雕刻的联系,填补了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空白。因为这本书,近乎失传的文玩葫芦工艺也得到了重新接续。
王世襄对“玩儿”的研究,论专业程度,不仅毫不逊色于文史研究,而且具有更多鲜活、有趣的细节。他与当时的民间工艺家和各行业的能手,都是好朋友,深谙其中的迷辛。极其丰富的见闻,再加上亲历亲为,使他能深入到玩儿的内部,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门道。
在《锦灰堆》里,有一大类记述北京“游艺”的文章,专门讲老北京的养鸟、秋虫冬虫、熬鹰猎兔、驯狗捉獾的门道,这些旧民俗旧文化,都是王世襄自幼养成、终生热爱的乐趣。他对北京地理、文化和民俗的丰富知识,曾令老舍感到惊讶不已。这些细节和背后的门道,在王世襄之后,就再也没人能说清了。

金句

  1. 王世襄喜欢引用老北京的一句俗语叫“不冤不乐”, 意思是不为自己的爱好付出过艰辛,就体会不到真正的快乐和享受。
  2. 王世襄说,我这个人,爱文化爱到了极点。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关注文化。一个时代,需要一些文化人。
  3. 王世襄说,一个人如果连玩都玩不好,还能把工作干好吗?
  4. 王世襄将他们夫妇的文化生活称之为“自珍”,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与尊严,堂堂正正的做人。人生中的许多事,活到极致,就会重新变得如此简单。 撰稿:贾行家脑图:摩西转述:李璐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mac空间拯救

128g的mac空间总是捉肘见襟。怎么清理呢? 首当其冲的是下载文件夹 

鲜花帝国

《鲜花帝国》| 大象公会解读 《鲜花帝国》| 大象公会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艾米·斯图尔特是美国人,在加州北部有自己的私人花园。她创作了很多关于自然的书,其中三本还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分别是《邪恶的虫子》《邪恶的植物》和《鲜花帝国》。她同时也是知名博主,《优雅园艺》杂志的特约编辑。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美国 广播公司(ABC)等媒体都做过她的专题报道。 关于本书 本书是近年来自然博物写作中的范本,资深园 艺编辑兼畅销书作家艾米·斯图尔特代表作之一。通过对鲜花产业的深度调查,作者分别从好的方面、坏的方面和美的方面,为我们揭开鲜花贸易这个美丽又复杂的行业的神秘面纱。 核心内容 现在的全球切花市场每年拥有高达400亿美元的交易额,是全球电影市场票房总量的4倍。从大型农商企业到本地农场,从欧洲到拉美,作者艾米追随育种者、遗传学家、种植者和供应商的脚步,亲眼目睹他们创造、生产和销售花卉。本书建立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鲜花产业中自然与科技、情感与商业的交汇和融合。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 鲜花销售的三个环节 鲜花产业中有三大重要环节:育种、栽培与售卖,作者选择了不同的地点分别调查鲜花流通中的秘密。 1. 育种 美国人莱斯利·伍德利夫是传统育花人的代表,他会去培育其他人都认为不可行的杂交品种。在他为阳谷花卉农场工作的时候,培育出了花头朝上、硕大艳丽的百合品种,他的合伙人基尔希将这种百合命名为“星象家”,并在70年代中期交给俄勒冈和荷兰的种植者,希望他们大规模种植,看看是否适合作为切花生产。 “星象家”在荷兰大获成功,很快成为荷兰最畅销的东方百合。最终,这种完美的百合花走向了世界,成为大众消费的廉价品种。 2. 栽种 作者采访了加州的太阳谷农场,以了解鲜花行业中的栽培环节。美国的太阳谷农场到处是机器和仓库,看起来像巧克力工厂。农场的自动化程度非常高,鲜花们在温室里过着短暂而养尊处优的生活。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甚至不用费心扎根于土壤,盆里主要是切碎的椰丝纤维,害虫被通风孔上的细网拦住,或者被粘虫器和杀虫剂消灭。 然而,太阳谷的荷兰实习生依然评价说,相比荷兰标准,这里的工人操作还相当原始。在荷兰,劳动力成本相当高,而在加州,还是可以使用更多的工人和更少的机器。 3. 售卖 作者追随厄瓜多...

《议程设置》| 董晨宇解读

我们应该用更加谨慎、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媒体与新闻。 核心内容 本书的思想核心是,因为现实的复杂性程度太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又非常有限,所以就不得不求助大众媒体获取信息。大众媒体对一个问题的报道量越大,就越容易被公众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这样一来,大众媒体就可以通过精心挑选报道的内容,来影响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关于议程设置理论 在这本书里,最为核心的思想是1972年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体报道了什么,人们就关注什么,媒体对一个话题的报道量越大,就越容易被人们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在那之前,传播学者普遍认为,大众媒体对舆论的影响力非常有限。议程设置理论颠覆了这一认知,它认为大众媒体可以通过精心挑选报道的内容,来操控我们对现实的感知。例如研究者发现,在越南战争中,当美军向越南派兵减少的时候,媒体的报道却在增加,当派军增加的时候,报道却在减少。媒体的报道和现实情况正好相反。但是,公众对于越南战争重要性的评价,却紧紧跟随着媒体报道的数量。也就是说,并不是现实在影响公众的判断,而是媒体创造的现实,真真切切地左右着舆论。 二、与世界的复杂性相比,人类的思维能力非常有限 作者认为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如此迂回复杂,只能依靠媒体帮我们清理线索。这也是议程设置理论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 对于人们来讲,了解周围的环境是一项基本的安全需要。不过,在现代世界中,与人们所处环境的复杂性相比,人们的思维能力实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人们在做判断时,就不可能考虑得面面俱到,只能通过脑海中最先想到的记忆碎片来进行思考。决定哪些碎片在我们脑海中最先闪光的,正是大众媒体。大众媒体在人与现实环境中间,就像一个搬运工,现实环境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它就挑选一些记录下来,然后转交给我们。这时,大众媒体对一个问题的报道量越大,在我们的记忆中就变得越重要,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就越容易首先想到这件事。这就是议程设置理论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 三、关于铺垫效果 麦库姆斯认为,大众媒体可以引导人们想什么问题。美国学者艾英戈则认为,不仅如此,大众媒体还能引导人们怎么想这些问题。 在对美国总统大选的研究中,艾英戈发现,美国人在评价一位总统候选人时,往往会凭借自己的第一感觉,也就是他们脑海中最重要的政治话题。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