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印象笔记使用手记

不要保存不必要的内容

『今天2017/10/20对印象笔记进行了删减,把英语和程序相关的内容都转移到了有道笔记。我的想法是让印象笔记更加专注于当下做的事情。而有道云笔记则形成一个仓库。印象笔记作为自己的执行仓库,而有道则作为一个支撑仓库。』

这个想法现在看来是不可行的。人一心不能二用~

跟过去的自己取经

温故而知新

在收集新的学习内容时,先看看过去有什么想法。如果有在过去的基础上学习补充合并链接。比如语法学过很多次了。要每次从头再来呢?
1. 思考一件事情时,先搜寻印象笔记,找出过去类似想法
2. 优先从过去已经有的想法笔记开始累积,不断补充强化过去的资料
3. 思考过程把想法写成清单,而不是在脑中运转
4. 一边写,一边在笔记重新组织想法
强化「过去的自己」帮助更大

比起建立一个新的自己,强化「过去的自己」帮助更大。写笔记、思考企划也是一样,比起一直产生零散的新笔记,我更喜欢找出过去想到一半、写到一半的笔记,然后用现在的想法继续去补充他们,在优先跟过去的自己对话的过程中,让过去的自己持续强大,这是更有效率的建构充满知识性与创造力的自己的最佳方法之一。

收集资料时的参与感
1. 收集资料的时候尽可能都做上批注!
1. 关键是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收集资料本身。
引用观点

“并且最好能一边阅读、一边划重点、一边做笔记,这就是我一开头说的「参与性」。收集资料最有价值的往往不是资料本身,而是你对这则资料的启发、想像、延伸。所以如果你不把这些记下来,就太可惜了,你下次再读这则资料一定会全忘记。

虽然有些资料确实是参考性的,例如某某人讲过的话、某某事件数据,但还有更多资料的用途其实是要「刺激自己的想法」。从这个角度去想我要看什么资料?我要读什么书?我要把哪些资料收集下来?这样会有更大的机会建立有效的资料库。因为比起资料收集的完整性,我更应该先追求想法笔记的完整性。而没有想法的资料,收集下来日子久了大多也无用,反而造成资料库的累赘。”

跟过去的自己取经,找回那些我明明曾经拥有,但大多数都被我遗忘的知识,就是让我可以比别人「更快更有效思考」的秘密武器。但是要拥有这个强化第一大脑的第二大脑,首先必须要建立好的收集资料习惯。

我自己无论在剪贴网页资料、撰写阅读心得时,有几个关键步骤跟大家分享:
1. 阅读时顺手摘要、划出重点在哪里
2. 比起剪贴他人资料,更重要的是加上自己的笔记
3. 收集时顺手搜寻其他相关笔记,并做出连结或合并
单纯的累积或收集其实也会有帮助,但是比起一个收集「他人资料」的他方资料库,建构一个「自己曾经想过」的个人知识库,后者的意义更重大,帮助也更大。

———————————

学过了然后忘记了和从来没有学过有什么区别?学过了忘记了但是可以通过印象笔记激活如果没有一个激活物就无法调取。这两者时不一样的,学过了忘记了通过激活可以提取一部分已有知识这和从来没学过不一样。因此建立一个自己的数据库很有意义。比如python。学过了忘记了但通过激活与提取可以快速入门,但重头再学就有可能走弯路~

不要用来存代码

下了许大决心删除了程序笔记本,是基于这样一个苦恼,目前的工作重心并非程序,而且程序的内容较多。搜索的话会出现较多无关内容。或者说自己还是习惯于全局搜索?

再一个就是印象并非储存程序内容的最佳载体,代码无法高亮是其天生缺陷。现在把它转移到quiver。

保存东西到克制

印象笔记是一个仓库,但是更应该作为一个自己思考产物的仓库,而不应该作为收集的仓库。

对于网络上摘要的文章,也要经过处理,熟知的部分删除,精华的部分留下,或者改造加以保存。

最好不要原封不动的摘录,如果摘录时你都觉得长不愿意看,怎么保证你以后会用到他呢?你说对吗?

摘录的信息务必予以消化吸收或者抛弃!

错误的实践

东西储存在印象中的好处就是随身携带,便于检索。然而pdf文件页数过多,打开相当不方便。因此可以吧pdf文件按章节拆分 然后存储在印象笔记中,如此两全其美。不是很好么。
试试吧,万一效果不错呢?
已经放弃这种做法,不在印象笔记中存书,归根结底还是看起来不方便!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mac空间拯救

128g的mac空间总是捉肘见襟。怎么清理呢? 首当其冲的是下载文件夹 

鲜花帝国

《鲜花帝国》| 大象公会解读 《鲜花帝国》| 大象公会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艾米·斯图尔特是美国人,在加州北部有自己的私人花园。她创作了很多关于自然的书,其中三本还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分别是《邪恶的虫子》《邪恶的植物》和《鲜花帝国》。她同时也是知名博主,《优雅园艺》杂志的特约编辑。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美国 广播公司(ABC)等媒体都做过她的专题报道。 关于本书 本书是近年来自然博物写作中的范本,资深园 艺编辑兼畅销书作家艾米·斯图尔特代表作之一。通过对鲜花产业的深度调查,作者分别从好的方面、坏的方面和美的方面,为我们揭开鲜花贸易这个美丽又复杂的行业的神秘面纱。 核心内容 现在的全球切花市场每年拥有高达400亿美元的交易额,是全球电影市场票房总量的4倍。从大型农商企业到本地农场,从欧洲到拉美,作者艾米追随育种者、遗传学家、种植者和供应商的脚步,亲眼目睹他们创造、生产和销售花卉。本书建立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鲜花产业中自然与科技、情感与商业的交汇和融合。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 鲜花销售的三个环节 鲜花产业中有三大重要环节:育种、栽培与售卖,作者选择了不同的地点分别调查鲜花流通中的秘密。 1. 育种 美国人莱斯利·伍德利夫是传统育花人的代表,他会去培育其他人都认为不可行的杂交品种。在他为阳谷花卉农场工作的时候,培育出了花头朝上、硕大艳丽的百合品种,他的合伙人基尔希将这种百合命名为“星象家”,并在70年代中期交给俄勒冈和荷兰的种植者,希望他们大规模种植,看看是否适合作为切花生产。 “星象家”在荷兰大获成功,很快成为荷兰最畅销的东方百合。最终,这种完美的百合花走向了世界,成为大众消费的廉价品种。 2. 栽种 作者采访了加州的太阳谷农场,以了解鲜花行业中的栽培环节。美国的太阳谷农场到处是机器和仓库,看起来像巧克力工厂。农场的自动化程度非常高,鲜花们在温室里过着短暂而养尊处优的生活。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甚至不用费心扎根于土壤,盆里主要是切碎的椰丝纤维,害虫被通风孔上的细网拦住,或者被粘虫器和杀虫剂消灭。 然而,太阳谷的荷兰实习生依然评价说,相比荷兰标准,这里的工人操作还相当原始。在荷兰,劳动力成本相当高,而在加州,还是可以使用更多的工人和更少的机器。 3. 售卖 作者追随厄瓜多...

《议程设置》| 董晨宇解读

我们应该用更加谨慎、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媒体与新闻。 核心内容 本书的思想核心是,因为现实的复杂性程度太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又非常有限,所以就不得不求助大众媒体获取信息。大众媒体对一个问题的报道量越大,就越容易被公众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这样一来,大众媒体就可以通过精心挑选报道的内容,来影响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关于议程设置理论 在这本书里,最为核心的思想是1972年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体报道了什么,人们就关注什么,媒体对一个话题的报道量越大,就越容易被人们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在那之前,传播学者普遍认为,大众媒体对舆论的影响力非常有限。议程设置理论颠覆了这一认知,它认为大众媒体可以通过精心挑选报道的内容,来操控我们对现实的感知。例如研究者发现,在越南战争中,当美军向越南派兵减少的时候,媒体的报道却在增加,当派军增加的时候,报道却在减少。媒体的报道和现实情况正好相反。但是,公众对于越南战争重要性的评价,却紧紧跟随着媒体报道的数量。也就是说,并不是现实在影响公众的判断,而是媒体创造的现实,真真切切地左右着舆论。 二、与世界的复杂性相比,人类的思维能力非常有限 作者认为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如此迂回复杂,只能依靠媒体帮我们清理线索。这也是议程设置理论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 对于人们来讲,了解周围的环境是一项基本的安全需要。不过,在现代世界中,与人们所处环境的复杂性相比,人们的思维能力实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人们在做判断时,就不可能考虑得面面俱到,只能通过脑海中最先想到的记忆碎片来进行思考。决定哪些碎片在我们脑海中最先闪光的,正是大众媒体。大众媒体在人与现实环境中间,就像一个搬运工,现实环境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它就挑选一些记录下来,然后转交给我们。这时,大众媒体对一个问题的报道量越大,在我们的记忆中就变得越重要,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就越容易首先想到这件事。这就是议程设置理论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 三、关于铺垫效果 麦库姆斯认为,大众媒体可以引导人们想什么问题。美国学者艾英戈则认为,不仅如此,大众媒体还能引导人们怎么想这些问题。 在对美国总统大选的研究中,艾英戈发现,美国人在评价一位总统候选人时,往往会凭借自己的第一感觉,也就是他们脑海中最重要的政治话题。当...